【#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南大学精品人文课论文》,欢迎阅读!

追求文化,东大人的卓越之路
【摘要】东大以工科名世,人文方面相比较而言就显得劣势,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存在就是为改变这种劣势。文教的每一场人文讲座都是精心准备的,它们都是文化和经典的盛宴。在聆听了这一场场讲座后,我受益匪浅,东大的学生都收获很大,东南大学的文化氛围也随着同学们的进步越来越浓厚。 【关键词】工科 人文讲座 经典 文化氛围
“绿草正含芳,梧桐映礼堂,春华豆蔻共寒窗,秋实岁月叙短长……长江东流去,钟山镌沧桑,岁月增染两鬓霜,六朝古松更坚强……玄武柳依阳,梅庵月影长,躬耕学海苦作舟,更有夜读伴星光……”[1]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令人难以想象到这是一所几乎全是工科专业的大学,然而《春晖曲》所散发的人文情怀难以掩盖东南大学缺少人文气息的现状,到处所见仍然是快节奏、功利化的校园生活。每当《春晖曲》响彻人文大讲堂的时候就是有人文讲座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提前赶到那儿,挑一个座位,然后什么都不多想,让身心沉浸在大师们散发的人文气氛中。
在没来东大以前,对“东大以科学名世”[2]十分敬仰,进入东大以后,却对东大缺少人文环境感到乏味和尴尬。灰蒙蒙坚不可摧的教学楼,标准的教室布置,单调的图书馆氛围,羸弱的文化社团,更多的是急匆匆的脚步,熬夜上自习的身影。也去过四牌楼校区,遒劲挺拔的六朝松,气势雄伟的穹顶礼堂,是他们的,九龙湖的特色不是文化!直到我真正来听了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讲座后,才发现自己感动了,我一直找寻的就是这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因为久违而特别深刻。东大的人文情怀是不曾断开的,只是现在稀有而弥足珍贵。
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场东南大学人文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现场听众要全场起立齐唱校歌。“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海涵地负展宏韬。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3]校歌气势磅礴,又富于文化情结,整个讲堂气氛立刻点燃,所有人都全身心的投入这个活动,放声高歌,尽情抒发作为东大人的自豪之情,我们的血液里都流动着无限的激情与活力。几乎每一个前来演讲的外校名家都会被这个场面感动,在开讲之前赞叹一番。东大的学子不是精于文化艺术,但却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素质这点足以让东大的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了。
一年半快过去了,人文讲座也已享受了很多,最大的感受就是——听人文讲座是幸福的。如果你来听讲座,你会发现讲座开始之前好久会场就满了,走道、门口、甚至是与讲台触手可及的地方,都坐满了慕名而来的同学,这并不是最令人惊讶的地方,因为会场的窗外同样挤满了人……置身其中,你确信自己来对了地方,与大家一同认真的聆听思考,绝对不虚此行。前来人文大讲堂的都是名流大家,有像费孝通、钱伟长、许倬云这样的学术大师,有诸如杨振宁、丁肇中、杨叔子这样的科学巨匠,也有马季、谢晋、张艺谋等艺术大家,还有余光中、余秋雨、刘墉等著名作家。聆听大师娓娓道来,胜读十年书,心愈加明白,不再纠结人生。今年新生文化季开讲时,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胡汉辉教授给我们做了主题为“大学的失落与奋斗的选择”的演讲,他从大学里做什么,大学的失落和如何摆脱失落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几点人生的道理,正确理解“叛逆”,做出点事情来;梦想是要走向世界的;大学很短,要尽快走出失落期……我后悔大一的时候没机会听到这些话,致使我一直还处在失落期,纠结于各种琐事,碌碌无为。聆听历史,感受文化魅力,感受中华文华的博大精深。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胡”说南京,从旅游形象、座次排列、地理环境、兴衰起伏等方面“趣说”南京,总结了南京的历史特点、文化特点、社会生活特点,并推荐了诸多旅行方案;我为自己是江苏人以及在南京生活了好久感到羞愧,不是南京的问题,是我太不了解南京了,以前脑补的东西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我在文化面前感到自己太渺小了。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人文和人生。每次讲座之后,都有向讲着提问的环节,听者或究学术,或探人生,讲者总是能给出睿智的回答,会引经据典,或现身说法,
或就地取材,令人佩服。远离紧张一成不变的专业学习,放松心情,大家静静的聆听着,会场满满的观众却只有演讲者的声音,时而爆发出欢快的笑声或赞同的掌声,身心俱入其中,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
东南大学人文讲座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1200余期,共有30万人次参加过该活动,文教延请我国文、史、哲、艺术与社会科学界的著
名学者与大师来校访问与演讲,拓宽东大学子的学术视野,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讲者娓娓,听着如醉,东南大学人文讲座,已经成为许多追求卓越与崇高的东大学子大学四年中最难忘的时光,也是其塑造心灵与精神的家园、陶冶情操与升华人生的主要渠道。此外,东南大学人文讲座由于其高品位、高格调、高水平,一直是南京、江苏乃至全国高校界的文化热点,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人文讲座是人文大师传授知识、展示其个人风采与学术魅力的舞台,也是同学们获取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出自《春晖曲》 作词:谢建明 作曲:张鸿雁 [2].出自《记北大》 作者:梁和钧 北京大学教授 [3].出自 调寄《临江仙》 作词:王步高 作曲:印青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O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