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化与翻译研究》,欢迎阅读!

文化与翻译研究
提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翻译中的真正对等应是文化方面的对等。成功的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因此培养译者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译者在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所以英汉习语互译时,除用直译、套译和意译外,还要运用直译兼意译以及增补译法。理解是实现文化对等翻译的有效途
关键词:文化;翻译研究;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文化语境;翻译
一、前言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在他的《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版,74页)[1]中曾指出: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可见文化比较在翻译当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中国读者和外国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各不同。关于中国的事物,中国读者一看就懂,甚至引起许多联想,或唤起各种不同的感情,外国读者则不一定明白,更谈不上联想或感情,因此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应考虑到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例如: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选自鲁迅《祝福》)
Old Mrs.Wei intrduced her as Xianglin’ swife.a neighbour of her mother’ s family,who wanted to go out to work now that her husband had died.(Tranlated by Yang xiayi and Glandys Yang)
译者把“当家人”译为husband虽失去了原文浓郁的地方称谓色彩,但却保持了小说当中两个重要人物(祥林嫂和祥林)的正确关系(夫妻)。
有人曾按字面意思把“当家人”译为master of the family或head of a family。这两种译法都会使英语读者对祥林嫂和当家人的关系产生误解,从而会破坏读者对整篇小说的理解。
就文化比较与翻译问题,王佐良曾说, “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所以说翻译者除了具备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之外,还必须精通交际双方国家广博的文化信息,因此培养翻译者的双文化意识是避免误译、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何谓文化意识?
原《中国翻译》编辑部主任罗进德在他的《谈谈误译的文化背景》文章中指出:“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2]他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入语言,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体现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怎样处理文化差异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在信息转换时译者应首先考虑的问题。例如: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台封上戏箱,要等年初一开戏。(选自《新风霞回忆录》)On the twenty—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the Kitchen god went up to heaven,and the theater shutdown until New Year’s Day.(Tramlated by Claays Yang)中国民间传说中有“灶王爷”之说,但西方文化当中却没有这种说法,要想让西方读者明白和理解,译者只能把“灶王爷” 转变为“the Kitchen god”。只有这样外国读者才会明白“灶王爷”是中国人厨房里供奉的神。同样道理,“后台封上戏箱” 如果按字面意思处理为“and the theatrical trunks were sealed up”,外国读者就不会理解原文“后台封上戏箱”所表达的真正含义TThe last opera performanceces put on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处理文化差异,跨越语言文化的鸿沟的确是译者的一大难题,就连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多?萨沃里(Theodore Savory)也不得不承认:“在选词方面,译者的任务要难于原作者(The Art ofTransladon,1957)。”[3]
三、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的几种方法:
1.意译法当直译无法让英语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寓义,牺牲意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
例如:(1)她怕碰一鼻子灰,话到了嘴边,她又把??它吞了下去。(茅盾《子夜》)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 so s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cal1 to her lips.“碰一鼻子灰”如果直译成英语,外国读者未必理解其含义,因此用意译法译作being snubbed。
(2)A delighted giggle cut through the~vere silence.The ice was broken.We all laughed.(from Thomas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Ues)一阵咯咯的欢笑声打破了严肃而沉寂的气氛。谁也不拘束了,大家都笑了起来。如果按照“The ice was broken” 的字面意思直译为“冰被打破了”,那么中国读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尽管译者在处理这一习语时,丢掉了此习语“Tne ice was broken” 中的重要的文化意象“ice”,但却正确传达了这一习语的文化内涵。如果文化意象与文化内涵无法兼顾时,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把“文化内涵”放在第一位。
2.直译加注法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也可采
用直译。但需要加注释,增加解释性的词语。
(1)腊月二十三封箱,把“祖师爷” 请到前台去,后台冷冷清清,演员们就更苦了,要等到年初一开戏了,才能挣到钱。(选自《新风霞回忆》)On the twenty—third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when theatres closed an&he patron saint of actorswasinvited tostage, but moved to the frontstage when the theater closed.这样英语读者就会明白这the front stage, leaving the backstage deserted,actors were even worse of, unable to earn anymore until the reopening on New Year’ s Day.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