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

2022-09-06 21:37:5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寄宿制》,欢迎阅读!
寄宿制
发展寄宿制民族小学的思考解析

摘要:民族小学寄宿制是国家专门为少数民族创办的特殊办学模式。主要设立于边远的、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牧区,主要面向农、牧地区及偏远山区招生。寄宿制现已发展成民族地区教育重要的办学形态。目前,少数民族寄宿制教学的首要问题是招生问题、传承文化问题等。想排除此类问题,应该把寄宿制引领至文化形态当中来,要增强学生家长对这种学校寄宿方式的认同感。提高民族小学寄宿制的创办水准与家庭、学校间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民族小学;寄宿制;民族文化

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地域较广,其交通和人口都存在诸多不利发展的因素。这里人们的居住地点并不集中,经常是隔着几里地才能找到十几户人家,尤其是农、牧地区人们居住的更加分散,这种居住地分配不均衡的地域布局给这一地区的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这些地区的教育问题,依据地区经济能力和特色,创办了“点式”和“流动式”学校,但因其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而无法从根本保障教学质量,使得该地区教育成效不显著,仍处于教育发展的边缘,从而使区域人才的质量和人数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经济增强。而寄宿制的出现大大解决了此类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从此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学习和交流。寄宿制教学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其基础性和必然性。 一、寄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概况 (一)寄宿制小学概述

寄宿制小学是国家专门设立的办学教育形式,主要设立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及牧区、经济落后地区。寄宿制以公办项目助学金为主,实行的是小学教育计划全日制模式,学生除了可以享受补助或助学金,还会接受学费杂费的减免资助。全日寄宿小学的学生食宿都安排在学校里,涉及面较广泛,多数建立在县或乡镇以上级别的地区。根据我国的教育原则,即办学、管理分级化,寄宿制小学校的创办费用交由各级别人民政府来负责。 (二)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2003年,教育部、国家民族委员会教育司联合举行了全国民族教育研讨会,大会提出,山地、牧区、高寒地区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将寄宿教育作为重中之衙,并要加大开展人才力量的培养、物力的供给和财力的投入要确保有效进行,进而来改善寄宿小学的创办条件和学生们的生活物质条件。

同年九月,国家重点提出了小学教育结构布局重整方案,不断改进办学模式和创办条件,举大力建设农村、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等地区寄宿制,逐步改善相关学校的卫生和学习设施,增强了实验设备的正规化水平。据预计,从04年始,用约四年时间,助力西部边陲地区新增多所寄宿学校;同时对现有不够规模和条件较差的学校进行重新的修整和扩建,并逐步改善其教学条件。

二、我国目前寄宿制办学模式在民族各地区的发展中存在普遍性问题 (一)招生问题

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融洽,互动性极强,这既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感,也使人文资源广纳百川,并行发展,经过时代的缔造使其特色展示的淋漓尽致。迄今为止,各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了自己民族的宗教及信仰。对于很多少数民族来讲,宗教信仰具有其特定的虔诚性和情感依托性。就当前情况来讲,多数少数民族家长仍喜欢把孩子送到宗教类学校去接受教育如回族孩子常被送往清真寺的经堂等等,这样就出现了寄宿学校与宗教学校争夺学生生源的情况。国家投放的资金所建设的寄宿学校在面临招生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民族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

各种社会文化形态的大迁徙必然依托于现代教育从现代教育诞生伊始,就伴随着与文


化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当教育机制与民族地区相互融合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各地学生被转至寄宿学校,但在此过程中却产生了现代教育文化传承之间的不融洽和分裂。现代文化教育方式轻视了本土的民族文化知识,使民族地域知识结构分离,并得不到重视。 寄宿学校作为现代教育的特殊形态,无法避免的产生了文化传承的问题,这是寄宿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现代化模式下的学校教育已经推进了少儿社会化,儿童从小便进行现代教育,逐渐适应了现代文化教育方式,对原有的民族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逐渐产生了生疏感,以至于开始慢慢疏远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愿再去接受它。而民族小学寄宿学校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把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即儿童归划到了现代学校中,这就使儿童这类主体传承者大量缺失。

原生态地区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环境具备了培养和陶冶儿童心智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边远山区目前为止仍留存了许多完整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质,少儿们能够随时亲切大自然。但是,寄宿学校却使这些儿童与自己熟知的文化和地区脱离,切断了传统教育的根基。 三、要使学生家长的寄宿制观念得以提升

很多少数民族家长仍保留了传统教育观念,即宗教学校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不断转变他们的这种错误理念,使他们对现代教育产生逐步的认知和认同,让他们意识到现代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对于孩童乃至整个民族教育发展来说都是大事,使他们真正愿意为现代教育做贡献。而我们也要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来集资,在这个基础上共同开展教学创办工作

寄宿学校在民族地域的生源主要还是少数民族子女,要想发展学校规模,必须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大力支持。因此,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宣传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的优势,使广大群众自愿加入。 总结

寄宿学校担负了边远地区未来社会人才的建设重任。针对寄宿学校的特点,有关教育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校寄宿制的规范化建设,依据地区儿童的特点,使其与家长共同参与到寄宿制的建设中来,从而提高寄宿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董世华.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14,1:11-20.

[2]白亮.关于西北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文化,2009,5:18-23 [3]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3:博士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qo.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