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借助“人人通”空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双减”背景下英语线上教学实践》,欢迎阅读!

借助“人人通”空间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双减”背景下英语线上教学实践
当线上教学遇上“双减”,如何实现轻负高质,根据各级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线上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全面落实一个中心、五个原则,即以学生“学力”培养为中心,坚持自主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普惠性原则,全面落实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组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巧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手机APP“人人通空间”变“讲堂”为“学堂”。我校曾荣获2020年国家教育部网络空间应用优秀校荣誉称号,这与我们日常使用空间平台是分不开的。教师通过平台上传微课视频、课件、习题、作业等,学生通过pc端或者“人人通空间”手机端接收,及时地观看老师发布的各种资源、完成作业、习惯打卡等等。老师在教师端可以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与指导评价。
一、利用“人人通”,提高“听”的效率
新课标中强调:在英语课堂我们要做到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所以在线上教学中,充分利用人人通的“教材资源”功能,教师在课前上传微课,学生自主学习,提前感知要学习的相关话题。
由于直播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对新学的英语单词的发音和课文朗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这就需要在课后反复练习和校正。因此,教师在“人人通”上传课文音频和视频,在课前学生从观看视频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专注地听,再利用层层追问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视听动画理解文本;在课后学生通过观看和聆听,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二、利用“人人通”,启发“说”的能力
新课标中提出“说”是表达的技能。在线上教学中,人人通空间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提供“说”的话题。例如在讲授六下第9单元《Reusing things》时,因为课文中提到了废物利用,因此我在“班级探究”里发起了这样的话题讨论:请同学们利用旧物,制作新的物品,并用英语描述一下自己的作品。在这项任务中,因为涉及到了学生喜欢的手工,不仅完成的作品多种多样,而且他们的英语表达也相当精彩。我选出了几个优秀的作品,共享给大家,供所有同学一起学习。
我还利用人人通“活动广场”版块举行了My English show活动。学生们可以唱一首英文歌曲,也可以是课本剧表演,英语配音,课文朗诵或者英语演讲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视频。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和录制,把作品上传到了人人通空间。在学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同学们对此项活动的积极和对英语的热爱。他们都勇于表达自我,勇于开口说英语。每次直播上课,我都会给同学们播放一至两个作品。学生们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投票,待复课后,我会为表现优异的同学颁发奖状。此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利用“人人通”,完成“读”的要求
读是小学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设计巧妙读,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在直播课堂里,老师并不能听到每个孩子的朗读声,更不能及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而人人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我先在平台布置听读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人人通中读单词,跟读文本,还能为自己读的效果打分,提高了听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在后台看到谁没有读,谁已经读过,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发截屏在班级群里,提醒学生坚持读,学生自己也可以看到读在班级排名,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
在课后,我借助人人通“习惯养成”板块,给学生布置每日朗读打卡的作业。朗读周期为21天,每天坚持朗读和英语相关的文本内容。习惯养成打卡不仅是在线上布置,在线下上课的时候我同样布置。为了弥补有限的课时,能够及时监测学生的朗读情况,习惯养成打卡可以助我一臂之力。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已经养成了每天读一读英语的习惯。每一个周期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做总结,评比出有哪些同学坚持了整个周期,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
四、利用“人人通”,促使“写”的达标
利用人人通空间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我在课后发布“课后练习”,把作业内容交代给学生,学生可以上传音频、视频、文字或者图片来完成作业。这里有批注功能,教师可对作业进行讲评、语音纠正、文字评价、等级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布置特色作业,在讲授第八单元Reading signs这课时,我让学生画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并配以英文解说。学生把自己画的图片拍照发到“课后练习”里并上传语音对所画的标志进行英文讲解。我用语音或者批注的方式给予指导。同时我会把好的作品共享给其他同学,在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一起学习。
“人人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微小的细节扩大化,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教师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复课教学中,我们依旧会延续“互联网+教育”,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助推学校品牌化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S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