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疏导

2022-11-25 05:1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生心理疏导》,欢迎阅读!
疏导,中学生,心理
中学生心理疏导“五要”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会让很多家长和老师触手不及,一方面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活跃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学业的压力和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不当进一步引发心理失衡。如学生希望自己象成人一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与人交往中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对明星的崇拜并希望自己有和他们一样生活方式,爱慕异性并希望得到异性的爱慕。但这些心理需要却常常与现实发生矛盾,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常常会遇到学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和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摸准学生的心理脉搏,即时加以疏通、治疗,促动其心理健康与和谐发展,提升他们对社会的适合水平。否则,就会导致各种反常行为的发生,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严重的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所谓心理疏导则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实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水平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假如在心理疏导过程中不讲究艺术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给学生形成消极的心境,加剧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不利于班集体建设,影响班级的学风。那么如何使用心理疏导这个教育手段呢,本人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实际,为首先要对形成各种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危害性实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后再实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疏导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 心理疏导要有目的

心理疏导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心理疏导,持续提升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水平,主动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使用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事实证明,没有明确的目标,疏导过程中只能就事论事,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譬如学生出现受挫心理时,应排除各种受挫与不良刺激的困扰,提升其心理承受水平:当出现早恋心理时,应排除性成熟和性意向的困扰,培养其性意向的自控水平;当出现好胜心理和嫉妒心理时,应协调进取心强和自制力弱的矛盾,培养其与人相处水平和自我理解水平;当出现厌学、逃学心理时,应排除读书无用论和自卑感强的困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当出现自卑、从众心理时,应排除自我定和自我否认的困扰,培养其准确评价自我的水平。 二、 心理疏导要有时效


这里所说的时效性是指实行心理疏导的时机、场合与效果的相关性。经验诉我们在不同时机和环境中疏导会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出现心理障碍应即时实行疏导,因为有些急性的心理障碍会立即引起恶性后果来。可对于绝大部分的心理失衡,在具体实施疏导过程中对时机、场合的选择却很有讲究。理学上认为:积极愉快的心境会使人感到周围一切都是美好的,任何东西容易产生悦纳情绪,所以心理疏导也最好在学生愉快时实行,如在一场球赛获胜时或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时。有些事适合在轻松随和的气氛下实行,样能够消除学生的拘谨感,如在回家路上,在午餐时。还有些事需要关着门来疏导,注意保密,如一些怕被别人知道后无脸见人的事。其实,我个人认为绝大部分的心理障碍疏导时都应强调保密性原则,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尊严,也给予自省的余地和条件,有利于班主任对他的再教育形成决不辜负老师的决心。有些问题需要有耐心,等到绪稳定时再作疏通,这就是所谓的冷处理法。 三、 心理疏导要有适度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界线就会走向反面。心理疏导也是如此。际上,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充满矛盾的,复杂多变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应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所以当学生出现某种心理矛盾和障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应大惊小怪,不感情用事,不言过其实,否则疏导过度反而会加剧心理矛盾,出现新的心理障碍,容易引起厌倦、恐惧、逆反等不良心理。 四、心理疏导要有情感

所谓心理疏导要有情感就要疏其心导其行。特别是在疏导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假设疏导时态度越是和蔼、亲切、热情、诚恳,越会使学生感到温暖、舒心、并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乐发现在与学生交谈中如对学生抱有深厚感情,殷切期望,则学生的行为将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说的皮革马里翁效应。所以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保护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对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虚心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样就能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也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和盘托出,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安慰。产生力量迎接当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扰,觉地把个人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予以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他们也乐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老师也能够理解学生的真正的心病所在,便于使用行之有效的心药。案例:我班董×,身材高大,脾气暴躁,小学时和班里的同学打架是出名的,初一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有老师对我说:董×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EG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