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窗随笔 讲和教读后感

2023-03-17 07:43: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晴窗随笔 讲和教读后感》,欢迎阅读!
讲和,读后感,随笔
晴窗随笔 讲和教读后感

看完叶圣陶写的《晴窗随笔》的第四篇讲和教,我深有感触, 关于课堂里教师的讲,经常听见的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深讲透”,再一个是“精讲多练”。“讲深讲透”就教师方面说,“精讲多练”说到两方面,教师自已要“精讲”,同时要让学生“多练”。

“讲深讲透”虽然专就教师方面说,但是教师胸中总得有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所谓“深”和“透”都是漫无边际的,胸中有学生,就该立个标准,或者定个范围。如说,通过教师的讲,凡是学生应该理解的东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就是”讲深讲透”了:这样限定一下好不好?限定一下很有必要,一可以避免过于求深,不切实际;二可以避免多所讲说,流于烦琐。

再就“精讲多练”想,我以为这个“精”字也漫无边际,似乎可以照前边说的,作同样的限定。至于“多练”,确乎极重要,不经过多练,理解的东西不容易化为熟练的知能和终身的习惯。要学生多练,又要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似乎不太容易。关键在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练习。如果真能做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练习的方式又多种多样,提个恰当的问,促使学生在关键要点上想一想,也都是练习,不限于写在作业本本上,那就不至于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了。


假如“深”“透”“精”都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应该理解的东西为限,还有个方法上的问题。开门见山就讲是一种方法;让学生先来思考一番,像旧时教授法所谓“引起动机”那样,然后给他们讲,又是一种方法。如果设计得好,引起动机真正切合学生求知的欲望,那么这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因为学生先经过思考一番然后听教师的讲,必然专心致志,印入就比较深,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当然决不会有了。

孔子的想法更进一层,他不仅主张让学生先思考一番,而且要在学生思考而碰壁的时候老师才给教。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般的解释,“愤”在这儿是想不通的意思,“悱”在这儿是说不清楚的意思,“隅”是四方形的一个角,“反”在这儿是推知的意思。把这两句话说成现代话,大致是“不到他想不通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启发他。教给了他一个角,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从这两句话看,可见孔子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说不清楚,就是碰了壁了,其时学生心头的苦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受老师的教,真好比久早逢甘雨,庄稼就会蓬蓬勃勃地滋长。

孔子又强调学生能“以三隅反”,甚至说“不以三隅反”就不再教他了,似乎有点儿过火。我想孔子这第二句话可能是正话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In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