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作业

2022-08-17 18:48: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宋词作业》,欢迎阅读!
宋词,唐诗,作业
一:从唐诗宋词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

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能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个中国人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神食粮。宋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对了解、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唐诗宋词的关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具有极其辉煌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将为之黯然失色。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能够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风骚。词的发展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别具一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令世人刮目相看,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大家,也为后代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唐诗宋词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我们只要对宋词艺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当然,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 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研究它是为了发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从美的角度谈唐诗宋词的差别

如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寻求美,寻求审美的体验,那么唐诗宋词的美当之无愧,中国古代文学上的造诣,唐诗宋词可谓达到了顶峰,有人曾经称:诗句已在唐代造尽、词已经在宋代造完。可见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寻求美,唐诗宋词也必然在所寻求的范围之内了。

唐代(公元618-907)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宋代的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读者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臻于我们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中国古代的无数的点评,都告诉了我们唐诗宋词是美的,唐诗宋词为什么是美的?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每当你吟诵起来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千百年来,这简单诗句一直被后人传诵着,它为什么会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还有我们大家更熟悉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千古名词。

再如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微”韵。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本词上片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因为它们的意境已经超越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如真似幻,一种奇异的情感围绕着你,无论你在那里,无论何时何地。或是《登幽州台歌》的空虚,或是《登高》的悲凉,你可以与诗人并肩站立,感受到当时诗人的意境。几句简单的诗词,会使人有如此深入的感触,这也正是诗词美的所在。简明扼要的表述,给人无限的情感空间,这是一种艺术创造,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在其他方面,例如在诗词本身的特点上,也会给人不同的美感。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诗词的句式紧凑内容精炼,格律的要求十分严谨,不仅要求句式固定,而且要求平仄分明。 这工整的格式,给人以整齐的美感,平仄分明,又给人以音乐的美感,而人的审美又不仅限于此,面对格式的工整,平仄的分明,人对诗词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深刻的内容,这实际上又是一种审美的更高要求。

三:唐代诗人与宋代诗人的比较,各选一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送友人

作者:李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细细品味,

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

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苏轼子瞻又字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栾城。北宋书画家、文学、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选自《东坡乐府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rO.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