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生感悟》,欢迎阅读!

但丁在《神曲》中说,当站在人生中途的时候,他迷失,误入了黑森林,得靠着一个导师——维吉尔的引导才能前行。我相信,这绝非仅仅为写作需要而设计的情节,可能是确有其事的。
我没有好好读过《神曲》,不知后来如何,他在三界经过一番怎样的游历,是否成了正果。但以他诗哲之身,尚且在已不年轻的时候迷路,何况我呢?于是,我也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台阶,我距但丁何其远也,陷入迷惑自是情理使然,大可不必恨恨于心。
圣人说,三十而立。开始有人对这“而立”聚讼纷纭了,有的说是成家立业,有的摇头说NO,应该是人生的观念趋于成熟,自然还有其他种种说法,不一而足。咱们暂且不去理会这些,总之,有一点,古人是重视“立”的,无论哪个方面“立”。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年龄一把了,“立”了没有呢?不敢说。
现实种种问题困扰重重,家庭,工作,升职,加薪,等等,真没辙。我也为这些个苦恼。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人家没有的苦恼和困惑,这才是真正能够困扰我的所在。那就是,如何观看这个世界,和它对话和交流的问题,简言之,属于精神问题。毛主席不也说过,人总要有点精神。
关于世界和人类社会,在稍早一些时候,我总想从书中得到个子丑寅卯,希冀其中有这个世界的样子,于是,把时间打进书中,结果却是今时一头雾水,莫名所以,还是看不清世界的模样。我没有释迦牟尼那种追求,要彻悟一点什么,开宗立派,我不过是无法摆弄自己的那点好奇心。我甚至没有什么功名之心,不期盼辛勤求索能带来福利,如果知识的渴望稍得满足,便燃香膜拜了。但,在多年的阅读中,仍然无法获知更多,相反,我开始困惑起来,怀疑经典的功用。
有一天,我发现我再也不乐意说什么,尤其是自己学习多年可称之为专业的东西,感到茫茫沧海,我连一瓢都还没有饮到,怎敢冒然抬头妄言?苏格拉底说,他唯一能够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我一直以为他自谦,现在终于恍然明白,不是的,根本就是他的虔诚之言,他的确认为自己是无知的——他已经抵达了求知的最崇高境界。只要肯抬眼看一看苍茫无垠的事物,任是谁都再也不敢夸口了。
仅只读书一事,已足够我困惑。以前,拿到一本书,便急于读解其内容,待合上书本时,仿佛书中知识尽收囊底,无一遗漏。于是,向人夸夸而谈,傲然评议,仿若一个傲慢的战争指挥者,并不知道真正敌人正隐藏在自身思维的褶皱里。后来,看到更多领域的书籍,头脑开始混乱起来,无法支配所读到的那些内容,它们总是扭打到一处,固执不肯听从调遣,我呢,就头疼,心绪烦乱,看到堆着的书就横气丛生,仿佛神话里那哼哈二将。所有被我读过的书都脱离了我,它们独立了,彼此在我头脑中闯荡斗争,置我于不顾,原来,我并非我所读过的书的主人,却不过给它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争斗的场所。我的脑袋,成了它们的跑马场。
每一本书都会有一种视角,如果读者跟随这种视角,而看不到它,就容易成为跑马场,所获知的也仅限于字面种种,换言之,得到的是鱼,而非渔。这就是症结所在,我原来看到的只是作者所看到的一部分,我没有看到作者观看的角度和姿态,结果只有受制于他,而不能调度所阅读的那些东西。我只是一个军中卒子,却做不成兵马大元帅。照这种逻辑来看,读的书越多,我头脑中发生的战争就越惨烈,严重者后果不堪想象。
并非经典的过错,它们各自存在,我只取其内容,而漠视内容所由产生的视角,难免要被种种困惑所扰。于是,我豁然开朗,愈加喜爱这些挤占我物理空间的纸质物件了。
禅宗故事说,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清空杯子,其实,就是教人容纳百川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s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