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为何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欢迎阅读!

为何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就是要从传统社会转换到现代社会,克服转型期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种转换的重要任务就是重新理清政府与社会的职能,明确政府和社会的管理边界,达到政府管其该管的,社会进行自我管理的理想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建立发达的社会组织体系,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公民社会、法治社会所需要的。
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社会组织建设,可以这么说,在清除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底层宗族、宗法社会后,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发达的社会组织体系,因而在改革开放、经济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还在补上这一课。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社会组织,它们到底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社会组织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诉求。近两年我们反复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目的就是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提升社会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但经过几年的实践,很多地方走向社会管理中的“内卷化”,往往走上一条“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提高格子”的老路,仍然是政府在管理社会,甚至是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而没有实现我们设想的“社会管理社会”的目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核心点就是社会组织不健全、不发达,社会组织自我治理、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所以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培育好、发展好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在当前结构转变、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强化社会建设,发展社会组织就是其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再不大力发展社会组织,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有可能出现畸形、产生分裂。
社会组织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框架的前提条件。“小政府、大社会”是现代政府的发展趋势。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指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好政府”。政府只要做经济发展的“守夜人”,这也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历史渊源。但在我国的传统政治生态中,如何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过渡,走出“大政府、小社会”的路径依赖,关键需要各类社会组织真正发挥“润滑剂”、“减压阀”的独特功能,协助政府实现对社会的良好治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建设“小政府、大社会”。但是长期走政府主导
型发展路径的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自发、自愿的模式,其发展还是存在很多困难。所以就需要政府去引导,需要政府去推动,需要政府去培育,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宽松环境,让其在既定的轨道上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走进“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政府框架。
社会组织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的现实基础。从世界各国实践看,在现代化社会中,社会结构呈“橄榄形”,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相反,社会阶层两极分化,贫富差异较大,社会结构呈“哑铃形”的社会则很不稳定。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官”与“民”、“富”与“穷”、“本地人”与“外地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阶层之间、人群之间形成了很多矛盾和对立。所以现在社会的“燃点”很低,一个小问题就有可能酿成一件大事故,发展成一起群体性事件。在社会转型期这种现象在所难免。
正如《光荣与梦想》一书所述,美国在1932年至1972年40年的社会转型期间也是乱象丛生、矛盾叠加,但美国有逐步完善、健全、发达的社会组织,从而平稳度过了这个社会转型期。所以我们现在也需要社会组织这个“稳定器”来保障社会和谐、促进公平正义。如果我们老百姓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受到各类社会组织的关怀,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有了非常稳定的基础。
社会组织是满足多样需求、提供特定服务的衔接力量。我们谈社会管理,往往落脚点在“管理”,而社会管理的本质应该是服务,应该为各类人群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做扁鹊的哥哥,防患于未然,树立“事后解决问题不是本事,事先花钱预防不是浪费”的理念,高度重视预防,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社会组织来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这是上上之策。这就需要我们把服务做好,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而不能光依靠政府。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政府供给不可能包罗万象,我们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让其成为政府职能有效转移的衔接力量,为各类人群提供特定的、特需的、个性化的服务。
社会组织是逐步建立公民社会、法治社会的逻辑起点。公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以社会组织为核心载体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社会还不能称之为公民社会。我们现在搞社会管理创新,本质目的就是要加强社会建设,而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公民社会。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公民社会在内容上至少包括三大体系,第一个体系就是公民结社的体系,公民可以建立各种各样自由互助的组织,能够自由地形成丰富、多样、自律和功能健全的社会组织生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8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