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在阅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中,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些问题:这是怎样的湖?若是没有亨利·梭罗写于173年前的这本随笔,今天的我们是否还会知道它的名字?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瓦尔登湖》,最贴切的莫过于“寂静”。1847年,梭罗写下这本书。只是,《瓦尔登湖》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获得足够的重视。它与梭罗描写的湖畔生活一样,拥有寂静的品质。这种寂静恰恰是他一生追求的至高境界,否则这位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就不会抛下文明世界的便利,以自我放逐的姿态,来到位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边,全身心地沉浸在他的精神世界里。
那是1845年7月。在之后的两年零两个月里,梭罗独自住在他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把念叨私事视为“有渎清神”,谢绝访客登门,与最近的邻居保持一英里的路程,“仅凭一双手养活自己”。
在独居的日子里,他满怀热情地赞叹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这里的四季好比一首首抒情诗,挑逗着他渐趋麻木的神经。于是他放下手中的笔,拿起农具,走入林间,聆听远处鸟儿的鸣叫,观察树上嫩叶的生长,春种秋收,将大地湖泊变成自家后院的风景。这样的隐居生活着实令人艳羡。但《瓦尔登湖》不是《鲁宾孙漂流记》,梭罗更不是消极避世的隐者。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作家,要传递美好纯粹的观念,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珍视。
与其说,他写的是湖光山色,倒不如说是深刻的反思。19世纪初,新生的美国刚刚摆脱内战,经济得以复苏。然而,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直接造成了环境
的恶化。此时,深爱自然的梭罗厌倦了文明社会的虚伪做派,在瓦尔登湖边找到了他的宜居之地。《瓦尔登湖》开篇第一章名为“省俭有方”。这意味着,终生没有走出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梭罗要抛开文明的羁绊,“以最少牵绊,来处理一些私人事务;防止自己因为缺乏一点点常识、一点点事业才干,而做出什么貌似愚蠢甚至悲哀之举”。
那么,什么是“貌似愚蠢甚至悲哀之举”?比如对奢华衣饰、宝马香车的过度迷恋。彼时的美国奉行欧式的时尚观,一味追求奢华的行头。梭罗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看来,好看的皮囊既不是生活的必需,也不是荣耀的标配,而是内心绝望的体现。“人们在绝望中默默地过日子。所谓听天由命,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绝望。你从绝望之城走向绝望之乡,还得拿水貂和麝鼠的勇气来安慰自己”。而那些被水貂皮、麝鼠皮包裹着的绅士淑女,说穿了也不过是外表光鲜、内心空洞。
这就像田间的稻草人。“你给稻草人穿上你最时髦的一套内衣,你懒洋洋地站在一边,有谁不马上向稻草人致敬吗?”问题是,就算有再多的人对那捆稻草弯腰鞠躬,也改变不了它空空如也的内在。相反,梭罗从不在乎物质。因为物质的匮乏并不妨碍他精神的富足。如果只需花上28 块1 毛2 分5 的美金,就能搭建一间属于自己的木屋,那又何必非要耗费巨资,购买大而无用的豪宅?倒还不如像他一样,放下所有浮华无用的物件,远离尘嚣,远离文明,“过一种简朴、独立、豁达大度与富有信心的生活”。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抵御内心的虚无。毕竟,回归自然才是治愈空虚的利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B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