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宋史9玩火自焚

2023-03-14 10:4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立群读宋史9玩火自焚》,欢迎阅读!
宋史,立群,玩火自焚
王立群读宋史9玩火自焚

由于得国的不正,赵匡胤怀柔一切可以怀柔的力量,保证大宋王朝的稳定运转,但是赵匡胤的怀柔政策不可能在全国所有的角落都畅通无阻。就在赵匡胤登基称帝三个多月后,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节度使终于打破了观望,首先跳了出来,举起了反宋复周的大旗。赵匡胤遇到了他建国以后,第一次反对中央政府的起兵。那么最先失去耐心的这个人是谁?他有能力对新建的大宋政权造成威胁吗?

这人是昭义军的节度使李筠,山西的。当时的潞州李筠原名叫李荣。因为荣与柴荣犯讳了,所以避讳,要改名,于是改为李筠。他随口说一段,“李筠,礼云,玉帛云乎哉?”这是《论语》里的话。在北宋时,这只能是粗识文墨,因为这是启蒙读物,也说明这人还挺幽默,就是他首先跳起来反对赵匡胤。

他不过是普通的节度使,有什么资本来挑战赵匡胤?五条资本:一是武功高强,长于骑射,在冷兵器时代,这是资本;二是他是开国功臣,郭威夺汉隐帝帝位时,他跟随着杀进京城,所以因此做了节度使;三是在郭威当了皇帝后,郭威任命他为昭义军节度使,在山西今长治,这在后周时期北是北汉与契丹,是前沿阵地,打过许多胜仗,守边有功;四是骄横成性,能打,有功劳,长期做节度使,在地方上做官时间长,与京城有很长的距离,所以养成了骄横的毛病。史记他,“擅用征赋,颇集亡命,尝以私愤囚监军使,世宗心不能堪,但诏责而已。三条错:把国税私自用了;颇集亡命,逃犯一律收留着;三是私人原因抓起了监军使。五是资深,当赵匡胤做禁军小头目时,他已经是资深节度使了。这五条资本让他敢于跳起来反抗。 李筠自郭威称帝后,一直在昭义军节度使的位子上镇守后周的西北边境,后周朝廷西北边境的有力屏障。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李筠在昭义节度使的位置上已经超过八年,论资历,李筠为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潞州、享受部级待遇的时候,赵匡胤还在张永德手下的一个小头目。一转眼,赵匡胤变成了大宋的开国之君,成了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一向狂妄放肆、连周世宗也让他三分的李筠内心会平衡吗?

当皇帝后,赵匡胤加了李筠的官,为中书令,安抚他。李筠对这种奖励,拒不受命。不要新皇帝的奖赏。李筠身边的人知道做得太过了,都劝他,得认命,不要与命斗,最后勉强地跪下来接受诏令。在宴请使者的宴会上,来了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戏。李筠把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拿到厅堂上,拜后哭,酒喝不下去了,左右的人打圆场,喝多了。使者挺有涵养,记录下来了,这事闹大了。迅速传到了北汉的皇帝那儿。北汉长期与此对峙,听说了,刘钧特高兴,写信给李筠,要一起灭了赵匡胤。赵匡胤也听说了,明白这个刺头要闹点事。他没采取行动,他明白师出无名,再者刚建国,不宜动武,稳定压倒一切,所以没动。结果李筠又做了令人想不透的事。李筠接到信后,高兴,却把这信送给了赵匡胤,这不可思议。我可想不明白这事,示威?示好?我们无法断定李筠的想法,超出了正常思维了。

赵匡胤老练,没下诏责备,没派兵征讨,反而下令让其子李守节进京,安排职务,给官做皇城使。我想这很大程度是一种试探。李筠让儿子去了,我估计是为了卧底。

李守节一来,赵匡胤接见了,“太子,汝何故来?”这话没道理。蹊跷的是对对方的称呼,太子,言下之意,是你父亲要当皇帝了。然后再讲,你那个父亲早就想反了,你一直劝他,你站在朝廷一边,你回去告诉你父亲,“我未为天子


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能不能稍微做点小的让步?李守节一听,连夜跑回长治了,把这事全部告诉了父亲。赵匡胤就是要他传话的。要么镇住了,立即上表谢罪;要么索性来真的了。

李筠是第二手,反。一是发檄文;二是求救兵,向北汉求;三是占泽州口,泽州在长治南边,今天的晋城,这儿重要,把山西的东南角占了,这儿紧靠的是河南的战略要地。

这个谋反有许多缺陷,一是利益向背,北汉的刘钧是想借他来灭赵匡胤,筠是想借北汉来灭赵匡胤,自己做大做强。北汉不可能希望做大李筠。,两家目的不一样。灭宋是一致的,但是都是希望自己强。二是地位不等,刘钧封李筠为西平王,心里不平衡。三是互相猜忌。两家要联合,就见了一次面,使两家裂痕更深。李筠见北汉的手下都是脓包,所以他后悔了。北汉发现他太强,就派了监军使者,想找李筠商量怎么打,李筠拒不见面。他觉得我要的是援军,不是来指手划脚,这种联合天生存在许多问题。

李筠手下有高人,闾丘仲卿,讲了一番话,有道理。现在是孤军起兵,面对大梁,军队与中央军相比,相差得远,这仗没法打。要想不被打败,赶快出兵,占据焦作的孟州,沁阳,再渡过黄河占洛阳。再与大宋较量,还能争一争,否则一触即溃。这话有战略眼光,但是,李筠听不进去。他不是做大事的人,听不进去。这个分析恰恰是赵匡胤最害怕的。这是他开国第一仗,非常重视。只能胜,不能败,只能快,不能慢,否则其他人都会站起来。

赵匡胤首先广纳善言,这些人告诉他要占太行山的要塞,赵匡胤采纳了。二,建议他东西夹击,西面让驻在安阳、濮阳的军队向西边打,东边派军队夹击。第三,防北抚南,北防契丹,南面有节度使也有想起兵,不过赵匡胤先得到了消息,想办法先劝他了。集中兵力对付李筠。第四,留足后路,出兵前,派了最信任的韩令坤,带军驻到河阳(小浪底水库旁边孟州),临出京前,与弟弟有一番交谈。“是行也,朕胜则不言;万一不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打赢了什么也不说,万一败了,让赵普占住河阳,京城就可保。全部安排好,再出兵。庙算在前,仗打得特别顺。李筠一败再败三败,最后全家人投火自焚。死时,大本营潞州长治还在,李守节在守。父亲一死,李守节不守节了,举城投降了。赵匡胤对李守节不错,立即任命为官,做了单州的团练使,一直到死没杀。

这次叛乱,很快被解决了。李筠算完了,最大效果是杀鸡给猴看,猴明白了,就杀对了。结果成德节度使郭宠乖了,保义节度使乖乖地了。但是前边说的准备叛乱的人是谁呢?怎么对付呢?看下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MN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