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育儿知识

2022-09-03 10:50: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班育儿知识》,欢迎阅读!
育儿知识,学前班
学前班育儿知识

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 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 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 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 ;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 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 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 ;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 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 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 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 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断方而,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 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 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 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 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 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 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 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 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 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 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 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


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 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 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 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 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 力的时间越短,到小学年级时,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 15分钟,那么12岁的孩子自然更短,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 然而,有些孩子的情况更糟,几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种事 物所吸引,虽然他们也有兴趣爱好,但对感兴趣之事也无法主动集 中注意力。像这类孩子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 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到学龄时期就会出现多动症症状,影响学习 影响纪律。

训练开始前,先要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在他的爱好中挑选 静的活动,如讲故事、画图、拼板……从这些内容开始训练注意 力,每日多次,每次几分钟,直到注意力不能再集中时停止。可挑 选讲故事作为训练注意力的项目之一,具体做法是:讲故事前,先与 孩子而对着而手拉着手坐好,再开始中有声有色地为孩子讲故事, 并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用提问形式让孩子参 与讲故事。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 “今H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 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听电台里的故事。其他活动形式也可 按类似方式进行。

训练刚开始时,可能孩子合作得不太好,父母这时切忌打骂,否 他们会对训练产生厌恶情绪而无法深入下去。训练内容一定要围 绕着玩儿,切忌认字、写字或课堂式教育。训练时间长短一定要根 据孩子的年龄与特征决定,切忌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与要求小孩。 注意了以上几点,训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从一些俗话便可见一斑, 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在这种教育 想影响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弄得非常对立。殊不知,最好的 家教应该是略带一些幽默


朋友4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朋友 是担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 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朋友说:“儿子,你的军 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儿子扑 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过武器玩具。

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不外乎疾言厉色、心平 和、风趣幽默三种。家庭教育的木质在“教育”二字,无论哪一 教育方式,都离不开生活理念的灌输,但是不同的灌输形式产生 的效果大不相同。疾言厉色的教育可以威慑孩子,但它容易让孩子 产生对抗心理,是一种不得要领的教育方式。心平气和式的教育 使孩子体会到自己与父母在人格上的平等。但由于语言平淡,不疼 不痒,无法产生持久的效果。风趣幽默教育触动的是孩子活泼的 天性,因而更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卬迹,使他们时刻以此 警示自己。

幽默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 绝忧伤,但决不会有人拒绝笑声。在教育孩子时,一个父母如果 经常能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幽 默表面上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 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著,反映了教育人文本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jS.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