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人民的名义》看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廉洁教育》,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人民的名义》看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廉洁教育
作者:曹思洁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 要:美国传播学家格伯纳认为电视文化是可以培养和构建受众的世界观,使受众的主观现实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提供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而教育正是通过培养和构建人的主观现实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以《人民的名义》为例,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反腐题材电视剧如何构建“国家反腐决心”的现实符号,进而分析这一现实符号如何对廉洁教育起作用,从而从国家和电视剧两方面提出要实现电视剧廉洁教育效果最大化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符号现实 主观现实 客观现实 廉洁教育
自《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不仅收视率赚得盆满钵满,网友的点赞好评更是攒足了口碑。教育是通过培养和构建人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电视剧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同样也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美国传播学家格伯纳认为电视文化是可以培养和构建受众的世界观,使受众的主观现实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提供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人民的名义》正是试图构建一个“国家反腐的决心”的符号现实,将观众对于腐败现象的认知引向一个对反腐有信心和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向,而不是陷入“客观现实”之中,进而对人民的廉洁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一、反腐剧通过人物塑造构建符号现实
《人民的名义》的作者通过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在《人民的名义》的反贪战役中,无论是以反腐精英、“小苍蝇”、“老虎”甚至连那类“当官宁可不错,也不做”的人都可以在剧中找到代表。
通过塑造李达康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发展的清官形象构建“让人们对反腐充满希望”这一符号现实。李达康被塑造的非常成功,许多网友都被达康书记圈粉。李达康,农民子弟,凭借自己的努力发展GDP而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因此十分专注于GDP而被号称为GDP小达人。达康书记重视地区经济发展,一心只干实事、正直、作风霸道、坚持原则。通过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让老百姓看到官员队伍中存在这样一心一意为百姓做实事的人,传递社会正能量。正是这样一种性格在得知妻子欧阳菁利用职权之便贪赃枉法时,面对亲情和公义,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不仅从侧面衬托出了达康书记的清正廉洁,同时也向观众传递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信号。即使是书记的老婆触犯了法律也依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通过塑造赵德汉这一“小官巨贪”的角色增加人民对腐败的认识,同时构建了“国家全面反腐”这一符号现实。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在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完全不像是贪官的人,最后却在他的别墅中搜到两亿现金。赵德汉卧室一整面墙以及床铺,全都摆满了钱,甚至连冰箱里都是钱,通过这样一个场景的再现给观众带来的巨大冲击。赵德汉虽然贪污巨款,但他却并不敢花,贪污更多只是为了享受权利带来的精神与物质并存的主观感受。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贪官腐败的变态心理动机。
通过祁同伟展示一个无权无势的人被腐败残害最终走向堕落的历程,向观众传递“国家反腐十分有必要”这一现实符号。同样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从小吃不饱穿不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汉东大学,当上学生会主席。他曾意气风发,想有所作为,只是当他遇到梁璐的那一刻,他的人生轻而易举的被权力改变。省政法委书记女儿梁璐作为辅导员,为了报复抛弃自己的男友,追求小自己十岁的祁同伟,深爱陈阳的祁同伟始终不为所动。于是在毕业分配时,梁璐通过父亲做了手脚,借助权力,把祁同伟发配到山区乡镇的司法所,把陈阳分配到北京。然而祁同伟不肯向命运低头,自愿进了缉毒队。即使立了大功,但他依然调不到北京。在权力的压迫下绝望的祁同伟,转而追求梁璐,在她的要求下下跪求婚。曾经的缉毒英雄,在下跪的那一刻已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发誓要拿到权力,报复世界的祁厅长。看到这样一个结局,观众除了对祁同伟腐败的憎恨以外,更多的是对祁同伟堕落的惋惜以及对梁书记通过权力改变人命运的行为的唾弃。原本一个充满抱负的男孩,最终黑化,走向邪恶,成了自己最憎恨的那一类人。是腐败的土壤孕育了腐败,让腐败滋生、壮大,要想消灭腐败“零容忍”的社会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反腐剧构建的符号现实是如何进行廉洁教育的?
人们通过长期接触电视剧为我们创造的虚构世界,与现实中的真实世界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受到改变形成一个新的主观现实,这正是电视剧如何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所在。在《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赵德汉、祁同伟作为剧中的三个典型的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出身贫农。祁同伟和赵德汉的堕落历程很容易引起人民的共鸣,落马官员的忏悔书中,也经常出现“出身贫寒”“农民的儿子”等自我定位,甚至过去还引发了出身贫寒的官员是不是更易腐败等话题。类似的官员心理和由此引发的公共话题可以理解,因为在一个急速转型又面临阶层流动性障碍的社会,像祁同伟和赵汉德这样的凤凰男形象,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将官员出身与其行为相联系,于是就有了类似于出身决定论这样的荒谬的观念。在如今一个社会阶级流动性快,人们日益追求平等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通过高考这一途径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进入了所谓的“上层社会”,掌握着越来越大的权力,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贪官被爆是农民出身,于是这样一种出身决定论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是通过《人民的名义》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传递一个这样的观念:出身并不是官员腐败的根本原因,价值观才是官员行为的决定因素。同样出身于贫农,为什么李达康成为一个为百姓服务的好官员,而赵德汉、祁同伟却成为贪官呢?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 三、如何使反腐剧实现廉洁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如何才能实现廉洁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高还原的电视剧,但其为我们创造的符号现实与客观现实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当人们发现客观现实与符号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时,人们就会对符号现实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形成主观现实的效果,也就是影响到电视剧对于廉洁教育的效果。因此要从国家和反腐剧来使廉洁教育效果实现最大化。
从国家层面来说,建立健全反腐机制是首要问题。俗话说“防病胜于治病”加强腐败的预防工作,减少腐败发生机会,比单纯治理腐败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加大反腐力度。我国目前虽然在大力开展反腐活动,但反腐力度仍不够大,只有加大反腐力度,使社会形成“零容忍”的氛围才能实现全社会反腐。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国家要及时将反腐政策以及反腐成果向百姓宣传,增强百姓对反腐的信心。
从反腐剧方面来说,一方面要更贴近生活,反映百姓的心声。反腐电视剧应该以反映客观社会现实为宗旨,通过艺术加工,针砭时弊,直抒民意。另一方面,要将反腐剧加强到反腐制度层面上来。敢于从制度层面揭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深层次探究腐败的根本原因,紧跟时代发展,突出反映当下社会腐败问题的新形式和新问题,推进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广和落实。 参考文献:
[1]申载春,李晓燕. 幸福理念的感性显现——评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J]. 中国电视,2010,(07):11-14.
[2]李璀,曾欢欢. 从《大江东去》看反腐题材电视剧对培养理论的应用[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02):107-109+112.
[3]刘国皇. 论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02):49-52.
[4]鞠斐,汪保国. 反腐电视剧应该怎样走[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90-92. [5]王卓. 从社会反腐形势看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发展[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3):143-145.
作者简介:曹思洁(1996—)女。湖南郴州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S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