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15)》,欢迎阅读!

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简称。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本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是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社会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是对人类自身社会历史活动本质的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凡实践都是社会实践。作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是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活动,本质上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即使是个人的活动,也都具有社会性。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结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改变着自然物的形态,同时也使人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改造和发展。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孤立地考察单个人的个别活动,就不能真正理解实践。
社会经济形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基础。由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提出,并考察了它的演变历史。也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每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有自己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同时又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并反作用于生产力。
社会经济结构:人类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客观标准。
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能动作用;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平衡的,有时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思想领域会超过当时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自从阶级产生以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依照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范围和形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基本动力和非基本动力、主要动力和次要动力等。其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历史就是在这一对矛盾推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最基本的力量。其
他如哲学、文学艺术、科学、道德等精神因素,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所有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矛盾,通过具有自觉意图和预期目的的人的活动来实现,无数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总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他们在批判德国唯心主义历史理论时指出,历史必须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生产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必须进行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也是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但它们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它们必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过程,才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其作用的大小决定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体系中是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方向。
社会交往理论:由马克思开创,后对德国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出发,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活动、实践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是制约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交往主要分为不同群体的内部交往、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三种不同形式。与物质条件、精神生活、社会制度以及个体的自主活动、个体实际享有的物质成果等都具有直接的关联性,是人类整体及个体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和内容。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追求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最终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我批判和扬弃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不同国家、民族、群体、阶层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
内群体:亦称“所属群体”、“我群体”、“我们群体”。简称“我群”。与“外群体”相对。根据成员对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程度的自我感觉及对群体所持态度来划分的一种群体。即具有“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感觉的那些人所属的群体。由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提出,用以概括群体归属、群体意识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特点是成员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成员间有明确的义务感,能够相互爱护和关心,彼此相处自如。
外群体:亦称“他群体"。与“内群体”相对。根据认同感的不同,对社会群体所作的一种分类。由内群体成员所指称的本群体外所有他人结合的群体。由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提出。群体成员往往认为自己的群体是了不起的,其他任何外群体都不及自已的内群体。因此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具有冷漠感和陌生感,他们常处隔离甚至对立的状态。当彼此产生矛盾时易发生冲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4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