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家长服刑的子女家庭教育个案调查研究

2022-08-21 18:5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职学校家长服刑的子女家庭教育个案调查研究》,欢迎阅读!
中职,服刑,个案,调查研究,家庭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职学校家长服刑的子女家庭教育个案调查研究

作者:周晓渝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7

摘要:本次研究对渝中职业教育中心服刑子女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发挥社会职能和教育作用,使缺失家庭的孩子得到行之有效的教育 关键词:渝中职教中心;父母服刑;家庭教育调查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转型时期,单亲或双亲方法服刑的家庭日渐增多。在这类缺陷家庭中,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因触犯国家法律而被判刑入狱,与此同时,也被剥夺了一般家庭父母行使正当且必要的家庭家庭教育的权力。

父母犯罪,孩子遭殃。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人际关系的恶变,成长中的孩子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他们当中,有的辍学在家,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游荡街头,有的沿街乞……痛苦的经历扭曲了他们原本纯真的心灵,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目前,这群特殊处境的学生他们的人际交往、品行表现、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融洽度如何?怎样教育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如何发挥职能,使他们得到补偿教育?这是本次调研的缘由所在。

二、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被研究的对象均为本校学生,单亲或双亲服刑或家中好几人服刑。接受调研的有10人,其中重点调研的有两人(陈某、林某),学生年龄均在17岁左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 研究方法。1、访谈调查。就调研对象的成长经历多次与学生本人及其好友、班主任老师、监护人了解情况。2、长期随访。关注其最新的动向,尤其是心理感受和价值取向。 三、 个案情况介绍

1 陈某,男,16岁,在主城区长大。父亲三次服刑,其间舅舅及伯父也相继服刑。10岁以前只见过父亲两次,且均是在监狱探亲时见面。从三岁开始,长期辗转寄养在外婆家、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妈家、老师家直到12小学毕业。母亲长期在外地经商,很少见面,电话联系也很少。几乎没有被父母拥抱过的印象,也没有上学被接送的印象,童年时期没有一家人一同外出游玩的印象。据陈某陈述,他小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不住在老师家,周末、过节能有父母陪伴去游乐园玩耍。此外,让陈某印象深刻的还有:每次见到母亲都会领到一笔对孩子来说不少的零用钱。陈某父亲出狱后,先后外出经商、开麻将馆等,父子间很少见面,也没有说过几句话,目前处于待业状态。据陈某回忆,至今为止父亲买给他的所有衣物不到十件。陈某升入初中后,长期旷课、打架斗殴,出入KTV、网吧,嗑药成瘾,且有偷盗经历。升入我校后,行为习惯稍有好转,但组织纪律性差,长期旷课、早退,数次打架斗殴、欺负同学,并向同学索要零用钱。目前该生已辍学参军。

2 林某,男,18岁,在农村长大。父亲服刑。成长经历与陈某相似。初中阶段曾多次长时间离家出走,期间有违法犯罪行为,多次欧人至重伤以及抢劫,曾被拘留。升入我校后,行为习惯有好转,能做到不迟到、早退、旷课,能基本完成课堂作业,曾任班长。目前已参军。 四、 家庭教育面临的三重困境

不难看出,在家长服刑后,由于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精神上的关爱与教育,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品德表现明显不良,其家庭教育极其被动,面临着三重困境:

(一)生活艰辛导致子女中途辍学。家长服刑的家庭,要么父母一方无业,要么打工,要么务农。原本家庭经济收入就比较低,家长服刑后生活更加困难。再加上一般子女都是靠祖辈、叔伯等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属代养。由于这些代养人有的年迈多病、缺少经济来源,有的缺乏责任心与同情心,不愿多花钱抚养孩子,不少学生因此中途辍学。

(二)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子女形成健康人格。服刑的父母大多存在过失或人格缺陷,从家庭教育方面导致子女人格发展受阻,给子女的人格塑造树立了反面的榜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服刑家长一般通过写信、见面、打电话的方式与自己的子女联系,但联系次数较少,每年平均23次,有的家长甚至与子女没有联系。比如陈某,直到10岁也才见过父亲两面,之后尽管父亲出狱,但也长期两地分居。

据陈某口述,当他还是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的时候,从来得不到父母适度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关怀。小时候看见其他的孩子都有家长接送,常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到了少年时期变得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思想和行为变得极为叛逆,尤其看不惯家庭和美的同学。 (三)家庭自然结构破坏影响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家长服刑使家庭自然结构受到破坏,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亲子关系的缺失。家长服刑后,其子女由祖辈抚养或寄养在亲戚家中。祖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力不从心,而且祖父母对孙子女疼爱有加,面对不幸的孩子,通常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迁就纵容孩子,长此以往,必然助长孩子形成自私、蛮横等不健康的心态。 五、 家长服刑孩子的教育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长服刑家庭的孩子需要社会的关心,更需要社会及时的援助。比如陈某、林某,如果在他们年幼时就得到了及时的关注和帮助,成长之路将会平顺一些。因此提出两点教育对策。 (一)借鉴福建、北京、青岛等地科学的应对策略,建立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类家庭

善恩园是福建省在2000年创办的第一所代养家长服刑孩子的社会福利机构。它以让临时孤儿有个温暖的家为宗旨,至今已收容近70名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们大多数在当地小学中学就读。

善恩园副园长赵成涓介绍,园里根据这些孩子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重点进行文明礼貌和文化素质的教育,对性格异常的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与行为矫正。现在,那些刚入园时心态扭曲、性格暴戾、任性、散漫的孩子,逐渐从昔日的阴影中走出来,学会了善良与感激、爱心与诚实,回归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行为上也变得文明礼貌。其中三四个孩子还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二)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以学校为中心,建立援助小组。援助小组的成员应包括心理咨询师、生活导师以及班主任、其他本校志愿人士等。做到真正关心这类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活动交往中让其融入团体中弥补亲情不足造成的性格缺陷。淡化差别,促使这类学生融入班集体,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特殊学生问题学生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2、新成长教育研究机构,《中国式家教》 3、郑霞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现状调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Ei.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