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实用的强化原理及强化物》,欢迎阅读!

实用的强化原理及强化物
强化物
定义:使行为不断增加的行为后事件,称为“强化物”。顾名思义,强化物是具有强化作用的物体,如:零食、玩具等,而实际上强化物可能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强化物便有如下几类:
物质强化物:指直观得到的东西,如饮料(看得到)、香水(闻得到)、玩具(摸得到)、音乐(听得到),这类强化物也是应用最多的强化物,能直接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初级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是最常见的强化方式,也是最方便给予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几句夸奖等都是社会性强化物,此类强化物往往效果是最好的。
机会强化物:也叫做活动性强化物,是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物,孩子做出目标行为,便获得参与某项活动的机会,比如,玩水、蹦床、玩沙等。
自然强化物:孩子完成目标行为,目标行为结果便能给予强化的事件,如训练孩子吃苹果,能吃到苹果这一结果便是强化物。
代币强化物:也叫做延迟强化,最常见的就是“五角星”、“小红花”等,每次学生完成目标行为便给予代币,当累计到一定数量的代币,可以换取想要的物品或活动。
强化物的选择
使用强化物要求平时多观察,应选择学生真正喜欢的,平时无法轻易接触到的事物,当且仅当预期行为出现后才能给予,且给予越快越好。具有有以下几个原则:
因人而异原则:众所周知,每个特殊儿童都有着自己特别的行为和兴趣。因此,在选择强化物的时候,一定不能任何孩子都使用相同的强化物,更不能替孩子选择自认为孩子会喜欢的强化物。应当善于观察,寻找能真正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强化物。
满足与剥夺原则:孩子越近享受强化物,则孩子越容易满足,同样被剥夺强化物的时间越长,孩子越渴望强化物,此刻强化物的效果就越好。因此选择的强化物应是孩子目前非常想得到的事物,但不容易接触到的,在日常背景下是被管理的状态。如,孩子喜欢看电视,那么在开始训练前一段较长时间都不让孩子看电视,只有当孩子完成目标行为后,给予看电视的奖励,那此时强化物便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生态原则:选择的食物(物质强化物)不会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造成伤害,如:雪碧、可乐、油炸食品等碳酸饮料、垃圾食品就应该尽量少用。其次所选的强化物应能便于回收重复利用、“经济”符合生态环保的理念。
强化程序
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在行为过程中增加某项事物,使得行为出现增加的强化,称为正强化。
负强化:在行为过程中减少或撤出某项事物,使得行为出现增加的强化,称为负强化。 正强化比较好理解,给予物质性强化物或拥抱、微笑等都是属于正强化;而负强化则多用于培养和塑造孩子的行为,如,学生不喜欢听歌,一听到歌便出现捂耳朵、敲桌子等问题行为,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歌曲进行负强化,在学生面前放歌,如果学生出现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如,摇摇手、说“不要”等表达不想听的意愿,此时我们便可以停止放歌,将歌撤出,这样这个强化物便强化了学生用正确方式表达不要、不想的意图。
在日常训练和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领会并巧用正负强化,“正负”只是在行为过
程中增加或撤出某个事物,而结果都是强化了行为出现的次数。当正强化效果不明显时,负强化的原理往往能给我们创造更多灵感,结合辅助教学技术,有效解决问题
时间间隔
应用强化原理的目的是使建立的目标行为不容易被消退,连续强化建立的目标行为不容易被消退,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塑造出的目标行为更加牢固和持久,且依据满足与剥夺原理,一定时间间隔使用强化物,能更好发挥强化物的效能。
在课程开始时,可以采用连续强化,能帮助孩子快速建立强化物与目标行为直接的联系,但需要切记强化的目标是依据自然的频率进行强化。其后便应该采用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强化,根据问题行为的次数来确定,如孩子每隔10分钟出现一次问题行为,那便要在10分钟进行强化和干预。强化间隔太长,孩子不能及时享受强化物,失去动力,强化失去作用;强化间隔太短,孩子过分享受强化物,强化物亦失去作用。同时在增加强化时间间隔的过程中,强化物也应该逐渐增加其效能,强化物如果不能给予孩子更大的刺激和吸引,孩子便失去进步的动力,甚至造成退步。
重要法则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老板,各种角色的人都会运用强化原理进行行为管理,但此类强化往往会缺少必要的系统性,致使强化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下面就是一些保证强化效果需要了解的重要法则:
依从原则:训练干预开始前必须明确目标行为,只有孩子做出预期的目标行为,才能给予强化,否则强化便流于形式。
即时原则:在预期的目标行为出现后,必须立即给予强化物,而且越快越好。
匹配原则:行为与强化物需要互相匹配,越需要努力,越复杂的行为应该得到越好的强化物;孩子身心需求与强化物需要匹配,如,作为奖励孩子不需要一瓶酒,一包烟等,同样大人的强化物也不能是一包薯片,一块饼干之类的儿童事物。
强化撤出:强化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行为,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行为后不可能时时刻刻得到强化,因此强化只能作为有时效的辅助手段,当训练至后期,强化必须慢慢撤出,最后做到不需要强化,也能得到预期目标行为。
区分强化和贿赂:强化是行为发生之后得到的,而贿赂是行为发生之前得到的,切记一定不要使用贿赂的方式使用强化物,如,部分家长会用孩子喜欢的零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只要你把垃圾倒了,我就把这个给你吃!”这其实就是贿赂而非强化,贿赂的结果只会造成孩子对强化物的依赖,危害颇大。
享受强化物:强化物是孩子做出努力完成预期目标行为之后得到的奖励,也可以说是孩子自己赚取的事物,因此孩子需要的是享受强化物的过程,享受这付出回报的结果,而不是家长把强化物硬塞给学生。
差别强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强化。孩子的行为达标有好有坏,如果无论好坏,只要孩子完成预期目标,家长都给予相同的强化,那么偷懒作为人类的天性,孩子也会选择用更偷懒的方式完成预期行为,这样就不利于行为塑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