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原理》试卷 (1)》,欢迎阅读!

▆ ■ ■ ■ ■ ■ ■ ■ ■ ■ ■ ■ ■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D 11 B
2 D 12 A
3 C 13 C
4 D 14 D
5 C 15 D
6 B 16 A
7 A 17 A
8 B 18 A
9 A 19 B
10 C 20 D
( )
A. 孟德斯鸠B。伏尔泰C。圣西门D.卢梭 10、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转变是指() A.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B.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城市人口流向农村D.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11、提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的学者是() A。克罗伯 B。梁漱溟 C.库利 D。泰勒 12、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指的是()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13、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人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14、“忠孝不能两全”反映的是一种()
A。角色紧张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15、“集体激动”是用来解释社会学研究中的()
A。法人行为 B。犯罪行为 C.组织行为 D.聚众行为 16、后工业社会理论是美国学者( )最早提出的 A、奈斯比特 B、贝尔 C、英克尔斯 D、托夫勒 A.结构性流动B。非结构性流动 C.自由流动 D。代际流动 A.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 B.社区人员的流动范围 C.行政区划 D。交通设施 A。《中等市镇》B.《社区与社会》 C.《社区权力结构》D。《江村经济》
A。制度化控制 B.内在控制 C.外在控制 D。宏观控制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ABCDE 11 ABCD
2 ABCD 12
3 BCDE 13
4 ABCDE 14
5 ABCDE 15
6 AB 16
7 ABCDE 17 AD
8 ABCDE 18 ABCD
9 ABC 19 ABC
10 ABCDE 20 ABCD
E E C E D E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 A、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B.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C、阶级结构D、经济、政治、文化E、阶层结构 2.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 稳定性 B。封闭性 C.双重性 D.过渡性 E。整合性 3.家庭的结构主要有()
A.血缘家庭B.核心家庭C.主干家庭 D.联合家庭E。其他家庭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 A. 经济利益B。政治权力C.职业声望 D。生活质量E、知识技能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 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B。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于社会科学 D.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辩哲学E、价值中立 A. 功利性角色B.表现性角色C。规定性角色 7。“控制大城市规模”其本意指() A. 降低大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C.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
D。引导大城市人口和部分工厂企业向中小城市和卫星城疏散 向大城市
8。个人社会化的内容是()
A. 教导生活技能B.培养社会角色C。传递社会文化 D。完善自我观念E、提高生活质量 9。聚众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A. 骚乱B。狂欢C。恐慌D。赌博E、斗殴 10。当代现代化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有() A. 信息社会论B。后工业社会论C.增长极限论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提出来的
A、涂尔干 B、马克思 C、斯宾塞 D、孔德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结构 B。社会运行 C。社会制度 D.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
A。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B。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D。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的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社会问题研究 C.社区研究 D.民俗研究
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B.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7、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A. 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D.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A. 生产关系B。婚姻关系C。亲子关系D。抚养与赡养关系 9、.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的是
17、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了大量下岗工人,这是社会流动中() 6。社会角色根据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 18、确定一个社区大体上的地域范围或疆界的客观标志是( ) D.开放性角色E、自致角色
19、标志着社区研究的开始的著作是滕尼斯的( ) B。控制大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
2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是一种( ) E、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不盲目流
AB ABD ABCDACDE A
▆ 《社会学原理》 试卷 共3页(第1页) 选择题答案写在选择题答题区内,其它各题在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
D.世界体系论E、依附论
11、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阐述了以下观点() A。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具有相似性 B。社会的进化是自然的过程,不应人为干预 C.社会的进化是自然的过程,但国家应进行人为干预
D。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是为整体而存在;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是为部分而存在
E。在生物有机体中,整体是为分子而存在;在社会有机体中,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
12、关于社区研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社区研究在我国大约始于1949年,主要关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
B。社区研究在我国大约始于1997年,主要关注社区发展 C。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社会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D。农村社区的形成途径有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农村建设三种 E.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表明社区研究在实践上可以直接为城乡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
13、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是() A. 1956年美国第一次出现白领工人人数超过蓝领人数 B. 1969年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将几台计算机用电缆连接以传输数据
C.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D.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 E. 因特网的迅速普及
14、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面临两大困境是() A. 人口膨胀B。政治腐败C。环境污染
D。对发达国家的依赖E、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冲突 15、两代人“同居不同户”措施的提出深刻体现了() A. 社会学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作用B.社会学的整体性 C.社会学的综合性D.社会学的意识形态作用 E、 社会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16、韦伯提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 A.经济标准 B。职业标准 C。教育标准 D。政治标准 E。社会标准
17、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存在几个为人们承认的阶层是( ) A。工薪阶层B。农民工阶层C。知识分子阶层 D。个体工商业者阶层E。私营企业主阶层 18、对偶婚家庭的特征是( ) A。兄妹通婚和姐弟通婚;
B。一个男子同时有许多妻子,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妻; C.一个女子同时有许多丈夫,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夫; D。同血缘的一群兄弟和另一血缘的一群姐妹结成夫妻集体; E。个男子只有一个妻子;
19、以下属于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有 ( )
A.库利 B。米德 C。罗斯 D.托马斯 E。帕克
20、社会学的学科特征是( )
A.整体性 B.综合性 C。描述性 D。现实性 E.实证性
三、名词解释(共12分,每小题3分) 1、社会结构
答: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2、社会化
答: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3、社区
答: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4、社会分层
答: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四、简答题(共24分,每小题6分)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答:社会分层实即由特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形成的有价值的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平等分配,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必然会引来在财富、权力、声望、教育等的占有上处于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的各种不同的反应,从而对既有的社会分层体系以及维护这种分层体系的既有社会秩序产生压迫性的反作用。“分层理论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确定人口中的各个不同部分是如何做出反作用的,并产生什么样的后 果。”②
由于在分层体系中的上层“精英”通常是既有的社会分层制度和社会秩序体系的获益者,因而通常也是它们的维护者,因此,就对于既有社会秩序的影响和意义而言,在分层体系中处于下层的那些社会成员的反应就更值得重视。伦斯基(GerhardE.Lenski)曾描述了从“非精英者们之间为争夺精英们雇佣的职位的竞争”到“大量普通人 们的集体反作用”等七种来自下层的反应.③
但就这些反应或者说反作用对既有社会秩序的关系而言,事实上无非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至少是顺从既有的社会秩序体系的,即社会成员接受认同既有的分层制度,这种接受和认同表现为即使在努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时也总是通过现有制度所确认的、规范化、合法化的手段;另一类则是不利于甚至冲击既有的社会秩序的,即社会成员否定拒斥既有分层制度,并试图通过超越于现有制度所确认的那种规范化、合法化的手段(因而也是与既有社会秩序体系不相容的手段)来达成自身社会地位乃至整个社会分层体系的改变
2、简述社会化的内容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1、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方法、知识和技能。包括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关于身体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另外,还包括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社会规范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其他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和传统,从而能够比较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调整个人与其他人、群体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3、生活目标和人生
▆ 《社会学原理》 试卷 共3页(第2页) 选择题答案写在选择题答题区内,其它各题在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B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