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积极情绪的诱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欢迎阅读!

积极情绪的诱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因而自己和他人的各种期望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人的情绪产生各种消极影响。同时,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重智商的同时,更加强调情商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人们有着积极的情绪,而不是被消极情绪所左右。然而,中小学生还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极易变化,且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时加以诱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类从出生到3岁之间,情绪的发展是逐步分化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经验越来越复杂。青少年在情绪经验及情绪表达方式上,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增加而逐渐改善。 首先,中小学生情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外露性和内隐文饰性相结合。起初,中学生还是比较外露的。纯洁天真单一是他们情绪活动的基本方面。遇到高兴欢乐的事,他们无遮无拦,开口大笑;遇到困难伤心的事,他们双眉紧锁,哭丧着脸。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外露情绪会随着内心秘密的增加而变得复杂起来。这时文饰内隐的情绪活动增多,情绪活动的闭锁性将部分替代外露性。而且,此时他们能根据一定的条件或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形成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 第二:情绪体验的易变性和延续性﹑丰富性﹑特异性并存。在初中阶段,其情绪如"疾风骤雨"般,在反应时间上的特点是情绪体验迅速。他们的情绪反应来得快,平息得也快,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 情绪体验迅速,意味着其情绪反应能很快达到激烈的程度。越是意外的突然出现的诱发因素,导致的情绪反应越强烈,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无一例外。 但是,到达高中阶段,情绪爆发的频率减低,延续时间加长;再加上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情绪体验的时限延长,稳定度提高。 高中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几乎人类所具有的情绪种类都可以在高中生身上体现出来,并且各类情绪的强度不一,有不同层次。另外,在情绪体验的内容上,已是千头万绪,丰富多彩。 第三:情绪活动的两极波动性。对同一事物,中学生可能会同时出现两种对立的内心体验。例如,面临考试,他们既感到兴奋又感到不安,兴奋的是,带有跃跃欲试的心情,不安可能是因为有一些担心。一旦考试完毕,学生感到一种轻松,而在轻松的同时,难免对成绩好坏产生担忧。这种快乐与悲哀,愉快与忧愁,肯定与否定的情绪体验,从性质上说应该是相互排斥﹑绝对对立的,然而在中学生的情绪活动中却同时表现,而且显示出协调与统一的一面。 综合中学生以上情绪特点,我们可以知道,中学生的情绪并未稳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加以积极的诱导,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进而可以有效预防一些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然而,什么是积极情绪呢?
积极情绪就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它可以表现为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孟昭兰(1989)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情绪的认知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总之,积极情绪能够激活一般的行动倾向,对于认知具有启动和扩展效应,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撤销消极情绪产生的激活水平,能够促进组织绩效。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适应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
积极情绪的功能(一)积极情绪促进认知,扩展认知范围。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塑造理论和神经心理学理论,积极情绪会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积极情绪比如快乐、兴趣、
满意等能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2,8,9]。消极情绪一般会缩小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缩小个体的认知范围,让个体在当时的情境下只产生某些特定的行为,动员个体身体能量应对特定的环境挑战。而积极情绪却能在一般条件下促使个体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能够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能够更新和扩展个体的认知地图。 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与注意范围的拓宽相联系。弗瑞克森利用电影诱发四种情绪状态:快乐、满意、愤怒、焦虑,并且用一种中性情绪作为控制条件,然后用整体-局部性知觉加工任务来评估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注意范围,研究发现在两种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比中性状态下的被试有更大的注意广度[18]。
艾森(Isen,1999)采用多种方式,如给被试糖果、阅读卡通书、听到成功反馈等手段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进行了一系列考察积极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情绪比中性状态下的被试,采用包含范围更广的分类方式;有更灵活、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19](pp.180~181)。 同样,Fredrickson 等[9]让大学生观看引发快乐、满意、中性、愤怒和焦虑状态的影片,然后对观看不同情绪影片后的注意范围和思维活动序列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状态,快乐、满意积极情绪扩展了注意范围和思维活动序列;相对于中性状态,愤怒、焦虑消极情绪缩小了思维活动序列。在成人与儿童的实验室任务和应用情境任务中,研究都表明积极情绪能促使人的记忆功能和提取更多的积极材料,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灵活、完整、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判断。
而Isen 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比中性状态下,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10,11]。积极情绪之所以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性、成功的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效率,主要是因为积极情绪对于认知活动有三方面的影响:即积极情绪为认知加工提供了额外的可利用的信息,增加了更多的可用于连结的认知成分;积极情绪扩大了注意的范围,导致更综合的认知背景,增加了相关于问题的认知要素的广度;积极情绪增加了认知灵活性,增加了认知连结的多样性。即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思维更开放、更灵活,能够想出更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积极情绪会撤消消极情绪体验和自主性生理反应。消极情绪发生时产生的一个显著改变是生成特定的行动倾向,而另一个显著改变是会导致个体各种相关的生理唤醒处于一种高水平的激活状态,使得有机体动员生理能量应对特定环境的挑战,这样就会使得有机体的体内生理活动水平暂时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消极情绪所造成的体内生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的恢复就需要积极情绪过程的参与,积极情绪能够撤销和恢复消极情绪导致的各种心血管活动的激活状态,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基线水平。同时,弗瑞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产生在安全的环境中,一般不会象消极情绪那样产生具体的行动倾向(如恐惧引发逃跑,愤怒引发攻击),所以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取消对具体行动的准备,有效地撤消生理唤醒,因而将此称为撤消假设(undoing hypothesis)[20]。
在弗瑞克森的一项研究中,采用压力任务,使被试产生焦虑体验,同时有心率、心血管活动和血压升高这样的生理反应。之后,用电影诱发被试三种情绪:欢乐、满足、悲伤。结果发现,在两种积极情绪条件下(欢乐和满足)的被试,心血管活动恢复到基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控制条件下的被试,而在悲伤条件下,被试的心血管恢复速度最慢[21]。 积极情绪的撤销效应不仅表现在对于生理唤醒的撤销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对于消极情绪所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K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