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阅读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欢迎阅读!

阅读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作者:陈军营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7期
内容摘要:现在图书馆书籍成倍增长,但学生的借阅率没有增长。有的学生上大学三四年基本上没进过图书馆,感觉没时间读书,如果有需要的话就看电子版的,而且感觉那些文学类的书籍读再多也没用。读书的“热”与“冷”极为突出,有用则读,无用不看。这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值得引起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读书 大学生 政治思想教育
中国长期把上大学叫作“读大学”的习惯称呼,追究其名称来源,无不与上大学皆与读书有关。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不论看什么书,这些内容都需要去“读”,读在传统大学中的说法与当时读书方式也紧密相关。现在图书馆书籍成倍增长,但学生的借阅率没有增长。有的学生上大学三四年基本上没进过图书馆,感觉没时间读书,如果有需要的话就看电子版的,而且感觉那些文学类的书籍读再多也没用。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读书现状:用者则读,不用基本不看
与此相反的是,每当遇到公务员报名,其报考公务员书籍也受热捧。在书店一年到头公务员书籍最热,书架都是空空的。十几年前没有考公务员一说,但现在学生们读书目的性太强了,总希望自己看的书最有用,公务员书籍最热门抢手,而马列、毛邓书籍却沉睡在书架上好久了,根本无人理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成了图书馆的装饰品,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列等著作热相比,现在此类书籍仿佛仅属于图书馆的收藏品。与此相反的是,诸如《公务员考试》借阅率一向排行榜榜首。在一些学生看来,对自己有用的就多读,没用的基本不看。学什么专业看什么书,其余的书籍基本不看。比如,中文专业的女生爱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因为主题比较深刻,对曲折的人生观察很透彻,在阅读中感受人生的喜怒悲哀。这也由于张爱玲处在乱世,人生处在游移不定的状态,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方向,她善于用细腻的语言把生活中的游移感、不定感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凄美感。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就业、人生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张爱玲的作品暗合了大学生的现实,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据云南省一所高校近日对校内图书馆2009年外借热门图书进行统计并公布。其结果令人忧心:在前100名外借热门图书排行榜上,竟无一名著上榜。除饶雪漫、郭敬明等相对知名的青年作家外,其他上榜书籍均出自不知名的网络作家或写手。热门图书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缺陷,这也是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网络读物成主流,读博转博成时尚
据调查,近30%的大学生表示经常用mp4或手机看电子书,超过半数大学生表示在写论文和作业时,会首先选择查找电子资源。阅读电子书、查找电子资源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最频繁的阅读方式。其中一高校2009年电子图书下载总量达到10.484万次。某高校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共有275个座位,每天开放14个小时以上。2009年,多媒体阅览室共接待学生近25万人次,学生上机时间约37万小时。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在线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其目的主要是学习英语。有近30%的学生在查找、下载网上资源。可见,电子阅读方式发展迅速,一方面是学生利用电子资源受到时空限制较小;另一方面电子资源更新速度快,成本相对低,利用效率高,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2011年一项高校学生使用微博情况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微博在同学们中已经有了很高的覆盖率,很多同学愿意通过微博来获取信息、打发时间甚至把微博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说学校选各部门选择开微博、用同学们喜好的方式来交流沟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同学们上微博关注的内容涉猎广泛,从社会新闻、名言论、生活常识、小道消息至朋友动态、生活娱乐,均在关注范围内。学生最愿意转发的内容通常是以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出现,这同时也是受众经常评论的内容,因此文字结合动态感觉的微博内容更具传播力。微博上丰富多彩的讯息能够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微博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思想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释放压力和发泄情绪的工具。总之,我们看到目前为止同学们对微博的使用是比较积极健康的。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一)利用微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影响力在不断地壮大,它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才刚刚开始,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微博中的信息分享和流动模式虽然是一种单向的、不对称的人际关系,但恰恰是这种单向的、不对称的信息分享和流动模式造就了微博独特的几何式信息传播和流动模式。这种几何式的传播和流动方式通过微博用户之间的转发,使得信息数量以几何倍数的方式迅速攀升,信息的传播力量和速度是传统媒体远远不及的,就现在学校微博来看,都还没有把微博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微博这种潜质完全发挥出来,现在的学生老师是很难了解的,在老师面前一个样,背对老师又一个样,学校开展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学生学习没动力、一部分学生几乎不思学习,挂科率、逃课率居高不下,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能更多沟通的话,情况会好很多。而微博可以很好的充当这种沟通的工具和桥梁。可以想象,在网络上用网络流行语言简意赅的交流沟通效果肯定要好很多,学生最讨厌的是套话、空话。在微博上交流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向学校反映问题。不久前有个冒充校长的微博得到同学们的追捧,好多同学向冒名微博反映学校问题,提问等,从这一点来看,我相信学校通过微博来和同学们交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微博上有许多虚假、消极负面的言论、信息。而且消息来源泛、涉及领域较多,这就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挑战。这时学校的微博就可发挥解难释疑的功能了,学校微博和学生们互相关注也可以即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例如不久前网上流传的“罢餐”活动等,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活动都可以微博报名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微博和学生的互动还非常少,都很少关注学生,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所以学生对学校弄的东西本能上始终心存戒心,对于这一点,可以考虑改变一下方式,不要一副居高临下、说教的姿态,微博提供的就是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这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可贵的。甚至可以考虑把学校的微博交由第三方来管理,以此来消除学生们心中的戒备心理。这个第三方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
(二)微博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思想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探讨时事、发表观点以及广结良友的优势平台,成为思想碰撞、青春绽放的平台。另外,新事物的产生难免会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如何使用微博才能让微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在微博上,可以方便快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于社会管理和国家发展的见解和看法。大学校园里,精英荟萃,也更容易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微博无疑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交流,展现所思所想创造了便利条件。记录生活的点滴,以便自己更好地总结和反思。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不光会留下美好的回忆,还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使用微博记录生活,可以更好地自我激励。微博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广交朋友,交流思想,对于增进友情,追求新知,都很有好处。在运用好微博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升和自我约束。不能让微博成为违法乱纪的平台,散播谣言的源头。对于没有核实清楚的事情,不要擅自在微博上进行发布。要对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的微博世界,自觉承担起责任不能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社交,而对现实世界的交流无暇顾及,远离同学和老师,潜意识中与他人筑起了一道交流的屏障;毕竟我们赖以生存的是现实世界,更不能混淆了真实社交与虚拟社交的界限,从而在行为上迷失自我,影响学业进步和自我素质的提升。
(三)利用微博的相应特性,建立有效的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机制。尝试一种新的手段,让大学生既可以接受,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传播。从传播内容、活动方式、运用手段、发布机制等采用有效途径,综合利用,让大学生喜欢这种方式,并且在读微博中,培养学生自觉喜爱的习性,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相应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梅,孙丽娜.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1,34.
[2]李国惠.大学生应该读什么[N].每日新报,2010-1-15.
[3]陈品.大学生阅读调查:阅读状况报告告诉我们什么[N].光明日报,2010-04-24.
陈军营,郑州轻工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