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家庭教育中有效沟通的途径》,欢迎阅读!

论家庭教育中有效沟通的途径
作者:李海霞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C版》 2018年第5期
摘 要: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合作,有些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出现问题。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沟通,家长应当掌握沟通技巧,善于倾听孩子心声,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家庭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增添了和谐的氛围。如此,家长才能以自身行动影响孩子,切实履行教育职责。
关键词:倾听;沟通;真情;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5-0042-02
一、家校协作好,共筑儿童基
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与职责。“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就全权负责吧。”“老师说的才做,家长说再多都不顶老师的一句话。”这些话看似家长对教师充满信任,实际上是家长在推脱责任。很多家长认为其责任就是管孩子“生活”,而学校负责孩子的“教育”,并且多数家长会以“没有时间”“缺少家庭教育技能”等理由为推托,而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并且当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通常都会将责任推向学校。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家长不能正确履行自己在孩子基础道德教育、人格养成、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职责。
《人民日报》刊载的《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一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共鸣。文章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学会生活与学会学习,进而培养孩子乐于实践与探索的精神。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才能“枝粗叶肥”,直至硕果累累。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单一地归结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是“习惯与做人”,而学校教育主要是学习知识与技能,是“学习和做事”,两类教育形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因此,家长要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并且研究家庭教育,这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合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倾听知爱意,感恩在家中
爱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感恩与学会奉献。常言道:“知足者常乐。”感恩首先源于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满足。家庭成员之间要学会相互欣赏,父母与子女应当切实维系好彼此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应当努力换位思考,如此才能化解矛盾,做到融恰自然。
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倾听与学会沟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会面临不同的家庭问题,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很多家长不能冷静自己,不仅不能理性分析孩子的行为,甚至还会将自己的愤怒情绪施加在孩子身上。为解决上述问题,家长与孩子应当共同监督,学会情绪管理。面对问题,一味发泄情绪,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失去彼此间的信任。人之所以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巴,就是在遇到问题时多些倾听、少些抱怨。“情绪和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父母与孩子应当更
加注重行为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如此才能解决亲子问题。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应当学会倾听,尊重彼此的想法。聆听有四个层次:文字内容、信念价值规条、身份、感知对方的内心状态。如果采取EQ处理他人情绪法,家庭和睦则事半功倍,首先,家长要接受孩子的不良情绪,并倾听孩子心声、探究孩子心事;其次,家长应当找出孩子为人处世的可取之处;最后,家长要引导孩子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法。很多父母都说:“对孩子的耐心只能坚持2分钟,超过2分钟就会情绪爆发。”身为父母,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学会冷静处理,了解孩子“愤怒”的原因,设身处地认可孩子的情绪,耐心等待孩子宣泄情绪,待双方冷静片刻再引导孩子寻找正确的解决方式。同样,当孩子“悲伤”与“迷茫”时,家长要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给予孩子继续前行的力量。
孩子是家长生命中最重要的“拼图”,家长要尊重孩子个体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家长要做好倾听者,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家庭弥漫着感恩的气息,让孩子在幸福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爱是陪伴,家长要通过沟通,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身份,如此家长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进而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要掌握沟通技巧,为此,笔者将之归纳为:声音身体非文字,说的效果赛道理,没有效果不重复,改变模式靠自己,说做之前先问己,拒绝沟通人有权,改变自己做安排,问题关键自呈现。在日常沟通中,家长时常是自己滔滔不绝,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沟通,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在引导孩子时,应当学会放低姿态,与孩子真心交流,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在沟通过程中才能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效发挥沟通的意义。在沟通表达上,家长要掌握沟通技巧,多使用正面词语以作回应,例如,当孩子因为自己学习不理想而莫名焦虑与自责时,家长不能一味批评与指责,而应当倾听孩子的现实处境,帮其出谋划策,共同解决孩子学习问题。
三、观察其思维,信任伴家人
爱是信任,而不是干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要秉持信任的原则,而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沟通方式,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信任与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亲子沟通达到理想效果。
青少年学生较为注重教师、同学及家长的评价,而家长的积极或者消极评价,都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反应,也会使孩子无形中巩固、增强或者摇动自己的思维。因此,在孩子建立基础行为习惯时,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孩子行动的原因。当孩子提出不同观点时,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在倾听与了解后再判断此观点或做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四、真情来传递,责任润家福
爱是责任,而不是放弃。行动胜于语言,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能表达出其对孩子的真情与爱意,如回家时的一个拥抱、陪伴时的一个抚摸等,都是家长用责任心表达爱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彼此付出真心与真情,以真情为“纽带”,才能增进彼此间的信任,进而减少沟通阻力。特别是当孩子感到迷茫与困惑时,家长用自己的行动与责任来诠释对孩子的爱。当然,行动不是包办,而是恰如其分地在适当时候表现出来。家长对孩子付出真情,进而增强自己的责任心,久而久之,使自己与孩子之间产生心灵共鸣。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