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勿对归国人员另眼相待,也请他们少些无理取闹》,欢迎阅读!

勿对归国人员另眼相待,也请他们少些无理取闹
作者:任秋祯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第16期
“我欧洲回来的就这待遇?”一名意大利归国华人嫌机场防疫检查等待区条件简陋,如此质问工作人员;一名海外归来的女子,在上海浦东被隔离期间非矿泉水不喝……随着欧美等国家疫情形势的恶化,一些留学生、华人华侨踏上了回国之路。虽然绝大多数入境人员都能够理解、配合口岸的工作,但也有极个别人,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秀起了“存在感”,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攻击,如“建设家乡你不行,千里投毒第一名”这类的话屡见网络。这也突显出一个现实命题:国内疫情防控成果来之不易,入境人员应当珍视当下的态势,适应国内疫情防控的节奏。
但同时,不能因极端案例而标签化归国人员,更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位武汉抗疫志愿者就表示:“我身边很多校友在国外留学,疫情前期他们想方设法到处购买防护物资送到国内,当他们支援国内时,应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陷入这般境地。瞒报案例肯定令人气愤,但确实也不能让这些热血青年、华人华侨同胞寒心。输入性病例是对公共卫生管控能力的又一次考验,还是需要大家携手互助。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素材链接一:
最近,在意大利留学的瑶瑶(化名),辗转28小时回到国内,一路上的操作被网友称作“教科书式回国”:意大利时间3月9日早上6时,她在佛罗伦萨登上飞机,到罗马,再飞阿布扎比转机,然后到北京转深圳。瑶瑶一路上不敢吃饭喝水,不敢上厕所,直到飞机落到深圳,她下了飞机,终于摘下口罩。此时她已经饿得双腿发软,工作人员为她拿来了食物和水。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她很快被送到酒店进行隔离。
瑶瑶说,一旦决定回国,该申报的一定要申报,这样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她说自己这一路很幸运,最想感谢的是给予她帮助的工作人员。
网友纷纷点赞“这才是回国该有的自律。加油。”“留学生独自在海外求学,在遭遇疫情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确实很无助,所以回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希望每个回国的留学生,都能像这个孩子一样,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他人。”
素材链接二:
从意大利返乡的留学生小杨,在经历近8000公里行程,辗转约30小时后,终于平安回到了家乡上海。但小杨没有想到是,自己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一段回国Vlog竟然引发如潮的评论,留言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网友称他“回国添乱”“千里投毒”等等,但绝大数人表达了欢迎。
2020年3月17日,小杨在目前接受隔离的酒店发文回应:“留学生理应回国按流程隔离,遵循国家安排,不瞒报、不逃避,但我们不该被恶意攻击,也不该被以偏概全。”
适用主题:责任担当;遵守规则;客观理性地看问题;权利与义务;包容与理解……
文本解读:江西省会昌中学 任秋祯
角度一:在全球疫情如此严重的今天,中国从不反对海外游子回到母亲的臂弯里,祖国永远是海外游子最坚实的后盾。对归来者而言,他们应该积极配合,坦然面对与预期中巨大落差的防疫措施。包括漫长的等待,不能获得矿泉水乃至可能没有免费的医疗。理解祖国的难处,尊重国内民众抗疫的成绩。
角度二:确有极个别归国人员瞒报谎报个人情况,不配合防疫安排,加大了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但不能因极端案例而标签化归国人员,更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人说:“此次疫情,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这番话,既道出了海外华人的不易,也反衬出他们对祖国的赤诚。如今,海外疫情严重,祖国是他们的避风港,回到祖国怀抱是他们的合法权利,保护好他们也是国家的责任。
时文链接:
带回国的“公主病”,该不该惯着?
新京报评论员 孟然
事实上,“公主病患者”,国外有,国内照样不少。不能因为她们来自国外,就把国内、国外又二元对立起来,这是“节奏党们”的套路。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个共通的原则是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主动让渡的权利越多,政府就应该提供更完善的保障;相反,不愿让渡任何权利,其实也很难得到专业高效的防护。在这条权利—义务的横线上,每个国家的坐标点不尽相同,抗击疫情的“打法”也各异。但“甘蔗没有两头甜”,既然选择回国,尊重国内的防疫政策、依法履行隔离义务,也是要提前做好的心理建设。
无论是凭着这些极端案例去歧视、妖魔化归国人员,还是拿着这些视频去抹黑国内的抗疫政策,都不免片面。
在疫情前期,很多留学生、华人华侨“全球扫货”捐赠口罩,甚至有的还忍受着国外的歧视;如今,无论是否选择回国,我们心系每一位同胞的健康和安全。按照张文宏医生的建议,在选择是否回国之前,要冷静地考虑好未来一段时间的打算;同时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保持
社交距离,勤洗手,再加上戴口罩)。不过分恐慌、不盲目跟风,时刻做好防护,才有安全感。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入境管控将是我国最大的压力来源。目前,各地也在逐步把战线收缩到入关口岸,在人力调配上,也越来越从容。随着相关制度规范逐步完善,对入境人员的服务管理力量进一步充实,相信接下来类似的摩擦会越来越少。
目前,上海浦东新区已投用的18个隔离点,工作人员为隔离者提供快递上门服务;在北京怀柔的隔离点,不仅提供14天所需的生活用品以及医用酒精喷壶、洗手液、矿泉水等“暖心服务包”,还会根据外籍人士需求和饮食习惯,科学制定配餐。一些定居在国内的外籍人士,也主动当起了志愿者,为语言不通的外籍人士提供沟通服务。
对于入境人员来说,理解并配合一线工作者的要求,哪怕忍受一点“不舒适”,这是应尽的义务;而对于接收一方,在入境者自费隔离治疗的前提下,也不妨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尽可能减少抵触情绪。平稳防控入境风险,需要这样的“相向而行”。(本刊有删减)
(编辑:关晓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o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