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欢迎阅读!

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 随时考察、选取人材,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 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 称秀才为茂才)等。如《张衡传》:“永元中, 举孝廉不行。 ”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 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者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如《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 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察举实行之初,选拔 人材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 夸勾联,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 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为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 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者“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五经”题 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 “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 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如《促织》:“邑有成名者, 操童子业。 ”“操 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位 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 由礼部主持, 皇帝任命正、 副总裁,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第一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 第,再也不黜落。实际上皇帝常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 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据统计,在我国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 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 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二甲、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如《祭妹文 “逾三年,予 披宫锦还家。 ”古时皇帝对考中进士者要赐锦以示恩宠, 进士则披锦于身以示荣耀。这里“披 宫锦”即指中进士。如《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 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位,被 称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据统计,历史 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 16 人。 欧阳修 《卖油翁》 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 陈尧咨与其兄陈 尧叟都曾经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
1
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八个部份组成,每一部份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 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者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 的开始; “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份,尤以“中股” 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 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 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 不许超出《四书》 《五经》 范围,要摹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八股文虽然表现了锤炼文 句、熔铸典故的写作能力,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实有束缚思想、摧残人材的弊端。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 揭晓名次的布告, 因用黄纸书写, 故而称黄甲、 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如《训俭示康》 :“同年曰: ‘君赐不可违 也。 ’”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期学校的名称。如《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 ”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如《孟子 ·滕文公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 称地方学校,或者泛指学校或者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者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 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 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会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 师都曾经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者设太学,或者设国子学 (监),或者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设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 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参见“太学”条。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 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浮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者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 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 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经培养了杨涟、左光 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朴重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 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者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经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 《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经任过国 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代后为 学术上专通一经或者精通一艺的官员。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者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 导之职。
【学政】明清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 学官的官员。 学政普通由翰林院或者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如《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v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