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欢迎阅读!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幼稚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因此必须“从小教起、从小教好。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抨击“全盘洋化”,疾呼:“幼稚教育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他决心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中国化、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道路。
陈鹤琴先生提出,要使儿童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弃旧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他将研究成果应用与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为教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读后心得:
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教育主张是正确的,在那个年代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在今天,我们依然延续和继承了他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幼儿园的课程应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要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经验;教育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孩子的身体,身心的健康,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调音乐教育的作用,一个孩子如果充分汲取音乐的养分,他(她)的一生将是无比的美好;教育的手段应当采用游戏的教学法去引导儿童,要让孩子多参加具有“野趣”的户外活动,这种教育主张是符合孩子的天性的,是对童心的理解与支持;最后就是,对于教材的灵活处理,教师在组织一节活动之前要备好课,但临时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变更。
最让我感动的是陈鹤琴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那颗“一切为儿童”的伟大的赤子之心。他提出“幼稚园是适应国情的”幼儿园的课程要以大社会、大自然为中心”,他是在真心的希望,让祖国美丽的山水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氛围滋润每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
对于每一个幼教人来说,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做到这一点——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浸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触发他们的赤子之情,因为他们是国家未来,民族振兴希望所在!
看了陈鹤琴视频后,感益匪浅。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如今的幼儿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而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课程的"生活化"。
正如陈鹤琴先生倡导的:"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生活是完整的,在生活中自然地融入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生活又是多变的,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又有趣的变化。而我们所实施的课程能否做到"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呢"?如果我们从孩子的生活入手,从孩子身边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这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还有让我启发深刻的是陈鹤琴先生还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但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似乎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林立的高楼,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其实孩子们对于神秘而亲切的大自然充满了憧憬,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也是他们学习的最好课堂。因此要鼓励孩子在大自然中尽情释放,尤其要带领城里的孩子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这不仅是为了教育,也是为了扩展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更是为了他们稚嫩心灵的陶冶。 当今社会已越来越朝着社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给我们的课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幼儿园,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环境和社会资源。如
果能将幼儿园的教育真正地与家庭、社区整合起来,这样的教育合力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身处多功能的社区,有着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就要经常组织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陈鹤琴认为,要善于激发孩子做事的主动性,不必要去命令孩子做什么,怎么做。而要启发他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