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要巧拓展》,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要巧拓展
摘要:拓展延伸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用好课本拓展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拓展
拓展训练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学环节,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拓展早已不是个新鲜话题,但很多老师却步人了拓展的误区:要么是为了拓展而拓展,结果使得语文课堂不姓“语”;要么就是不敢有丝毫拓展,生怕为他人做嫁衣。
那么,到底需不需要拓展?在何处进行拓展?拓展什么?以何种形式设计拓展过程?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实施拓展时应当深思熟虑的。
一、拓展要立足文本
文本是教学之本,无论实施哪一种拓展形式,教学始终要回归文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更不能信马由缰。要达到有效拓展,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找准与课文本身的一个切合点,把拓展融人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训练的契机,充分进行字词和句段的训练。如生字组词的扩展、句式的掌握运用,构段方法的学习.….…在阅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汇,比如在词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拓展研究与所分析的词语相关的词语、相对的词语、相反的词语;在句子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造句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如在学习《火烧云》这一篇课文时,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形态各异的云朵,抓住句末的省略号,有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写话,及时、有效地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
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这种形式的拓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与文本对话的文化平台和信息平台,还发挥了文本作为凭借的依托功能,帮助学生直抒胸臆、深刻理解文本,使文本细细地、慢慢地沁人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被语文所感染、震撼。
有效的拓展应当来源于立足文本的深人研读,实施于超越文本的远见卓识,收效于回归文本的目标指向。
二、拓展要讲究适度
在拓展教学盛行的今天,如果在一堂公开课上没有拓展,总感觉教学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事实上,许多教师关注较多的是在课堂上要引人材料,而对引人内容是否适度则考虑欠周。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可能是一片知识的海洋,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如果处处想开发,事事要联系,无疑会分散了对文本精读深思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拓展一定要讲究适度,适度的拓展,必须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时间控制的行为,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主次、有轻重、有序、有效地去安排。应该围绕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对作者的背景故事和课文中相关联的事物进行了解互动。避免不着边际的长篇大论拓展延伸,避免教学反噬。例如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着重“绿”字延伸,突出春天季节的美,不要对“江南”过多拓展,让学生搞不清学习重点。拓展的实施,要始终“眼中有人”,在适度的空间让学生驰骋,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更应该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扩张。
三、拓展要彰显语文元素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然而,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如图片、音乐、视频等的加入,使得教学效果剧场化了。因此,拓展一定要有语文元素的渗透,要避免学生是看课件看懂的。如在学习了《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后,我不仅引导学生去阅读国际主义战士黄继光、邱少云、等人物的感
人故事,还引导学生去阅读反应法西斯侵略者残忍的文章,在对比阅读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的空间,进一步帮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正反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语文课堂的拓展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之根,学生的理解必将浮于表面,泛泛而谈,学生的思维也必定缺乏深度。随着新一轮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于小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形成时期。语文学科更是其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来说,一定要立足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着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有效、实时、合理的拓展把语文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将生活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辅助语文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K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