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童年

2022-09-03 15:52: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呵护童年》,欢迎阅读!
呵护,童年
呵护童年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现在的孩子在小学年级之后就没有童年了。童年哪里去了?被成人夺走了。一个没有童年的民族是不健康的民族。所以,我大声疾呼:呵护童年!

还童乐。麦当劳之类物质享受,“小皇帝”之类优厚待遇,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应有的快乐。沉重的书包,成龙的期望,应试的教育,压得孩子们成为“无趣的一代”“没有笑容的一代”“失去玩的天性的一代”,孩子们仿佛生活在中世纪的阴影中,夕阳与朝阳都分不开了。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以平常心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把童趣和欢乐还给孩子们。

儿童的情趣是孩子的天性。天真烂漫,好玩、好动、好奇决定了孩子与大人的区别。很多人少年、青年时求知的愿望热切,创造的欲望旺盛,开拓的意识强烈。但是到了中年,热情锐减,思想保守,瞻前顾后,怕这怕那,锋芒顿无,处世圆滑,开拓创造精神荡然消失,严守着明哲保身的防线。一个人,失去了童年的趣味,那就意味着他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看到孩子们的玩闹,会大声呵斥;看到少年的创造,会嘲笑;看到青年人的开拓,会毫不犹豫地制止;对新奇的事物,更是深恶痛绝。社会的发展,靠的是童年、青年的递进式的创造,离开了童年的幻想、少年的奇思、青年的创造,人类不会前进。

孩子在幼儿园过的好不好已经面向社会?还记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吗?“幼年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意味着让他们从现在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 ,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快乐”显然不是主要指吃得好,穿得好,也不仅仅指将来长大成人后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求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快乐的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纵然挥洒的快乐„„

怎样才能让孩子幼儿园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1、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2、走近幼儿 聆听心声3、尊重幼儿 多些宽容4、在游戏中,要让孩子尽情展示自我5、在活动中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6、允许孩子犯错误7、创造一个充满互动关爱的环境。

维童权。儿童的权利受到多层面的侵害,最常见的是老师的体罚和家长的打骂。在一些学校和家庭,孩子的精神生存环境恶化,甚至连起码的睡眠权、玩乐权都被剥夺,致使儿童

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相当多的儿童患近视眼、贫血和心理障碍等疾病。这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重视,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应该做到几点:

一、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聪明与否、缺点多少,教师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种接纳,能使我们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维护幼儿权益的一个必要前提。

二、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系鞋带、纽扣、穿脱衣服等活动,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体验集体的温暖。微笑地注视每一个儿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无条件地宽容每一个儿童,欣赏每一个儿童。

三、密切家园协作,增强教育合力。

总之,关注和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维护幼儿合法权益是一项细致而庞大的工程教师和家长应从一点一滴中去发现、去塑造、去执行,利用所有有效的途径,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培养我们的具有完整素质的下一代。

倡童真。儿童的童真就是天真。就是有一颗未经污染的童心。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


有受到不良习气的侵蚀,表现在那一双亮晶晶的清澈见底的眼睛中,容不得一丁点杂物。帝新衣的故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在故事里的大人们明明有眼睛、有思想、有想法,但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装聋作哑,装瞎卖傻。只有孩子,心里想到就问,眼里看到就说,揭穿了事实的真相。大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利益说谎不带脸红,说谎在那个国家蔚然成风,欺上瞒下已成习惯,所以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习惯成自然。而天真的孩子可不管你那个。小孩子不说谎话。"孩子心里藏不住话"。每一个大人能做到"童真",保持儿童的天真稚气,做到实事求是,做到以人为本,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一心为人民办好事,这才是人民所期望的,这就是童真所给予的。童真是人心里的珍珠,是人脑海里的宝典,是人本质的聚焦,是人生命的亮点,是宗旨的要求,是百姓的企盼。

现在成人世界里说假话的风气已经侵入儿童世界,童真受到磨损。孩子没有自由思考的权利,要求他们的言行必须符合老师和家长设定的标准,作文程式化,说话成人化,办事老成化。我们不是提倡说真话吗?就应从儿童倡导起,细心呵护童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kS.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