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欢迎阅读!

廊坊八中高一年级历史科导学案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 课堂类型 学习目标 媒体使用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探究课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史实,探究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使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主要知识结构和展示点评的小组及成员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建立标志: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3、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国家性质:(国体) 领导的、以 础的 国家。
②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制度。(是最高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实行民主集中制。
教学内容(含时间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基础过关:————
基础性问题——独学过程,学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生通过预习课本独立完成预习 1、背景:
(1)、 的胜利发展。
案。 (2)、中共 全会的召开。
通过预习案的研读及填写, ①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引导学生了解课标要求,掌握
②内容:A、工作重心转移:党的工作必须由 转移本课基本知识。
到 。 B、工作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C、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D、确定了中国从 转变为 、从 社会转变为
的总任务。
③意义:这次会议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
理论上做了准备。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政协)
①时间:1949年9月。
②中心: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③内容:
A、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等文宪。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b、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前,《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起到了 的
作用。C、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职能:A、新中国成立之初,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 主义、 主义和 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成
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潮流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
个 。
[学习思考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国家的性质和政权性质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
④规定了公民的 ,确定了新中国向 过渡的方向和途径。(2)特点:体现了 原则和 原则。 (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4)、意义: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 的召开。
2、正式确立: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
3、职责: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此时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作为 组织继续存在,
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履行 和 的职能。
4、新发展: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 ”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
方针。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目的:保证 和 ,保证各民族的 和 。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地方,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是中
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名民族
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分。
3、原因:历史上,中国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 的特点。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
4、确立:初步确立:1949年《 》规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正式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 三级。
5、设立: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6、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 的愿望,保证
了 ,促进了 。
预习案问题总结:
★ 基础过关:————
(1)新中国的成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及意义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及意义 基础性问题——对学过程,学生通过对桌检查基础知识,反映掌握本课基本知识情况。
★探究四:(1)为什么说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探究案:————群学过程,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答探究案:通过小组对重要历史案。题的讨论探究,深入理解高中优班学生四个探究均需完成,普班学生完成前三个探究问题,特长班完成探究一
历史中历史问题的解答方法。
探究一: 《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 《共同纲领》体现的是 原则;《宪法》体现的是 原则。 《宪法》与《临时约法》的根本不同?
★探究二: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中共历史上第 次转移。上一次转移的大致时间是 年,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转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转移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党的工作重心每一
次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探究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项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主体 活动原则
(2)为什么54年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54年宪法与1912年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哪些不同之处?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54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国体 政体 人民权利 体现原则 性质 实施情况 作用
★ 本节知识总结:————
学生小组合作查对(约10分钟) 教师安排小组内查对和展示活动。 学生分小组合作展示(约10分钟) 1.分由各小组展示预习或探究成果。(重点) BCD层次同学展示基础,A层次同学点评补2.各组同学纠错。 充
点评要求:
1、点评人员:点评人要声音洪亮,语言清晰;先点评书写、对错,再点评思路;最后点评规律方法并能拓展(注意引导同学利用课本,用彩笔补充)
2、其它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重点内容记好笔记。有不明白或有补充的要大胆提出 3、力争全部达成目标,且A层多拓展质疑,B层注重总结,C层全部掌握, 学生分小组互相质疑评议 1.按参与人数或回答问题准确率给分。 教师评价(约10分钟) 2.最后给各组评定得分并公布。.3他组评议有效加分。
2.质疑纠错有效给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g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