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制度

2023-03-25 23:0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企业内部制度》,欢迎阅读!
内部,制度,企业
1什么是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兼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以用于管理控制;

2: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一个单位要实行内部控制,重点应当在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护、职工素质、预算管理报告制度等重要环节组织实施;

1.组织结构控制

实行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从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开始,主要包括:确定单位的组织形式,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以及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均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经授权批准以进行控制;企业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 授权标准的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一般授权是办理常规性的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作出的规定,这些规定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文件形式或在经济业务中规定一般性交易办理的条件、范围和对该项交易的责任关系;在日常业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特别授权指受权处理非常规性业务,比如重大筹资行为、投资决策、股票发行等; 内部控制要求明确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责任和权限,以及每笔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

3.会计记录控制

会计记录控制的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合法;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实行会计记录控制,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关系;经济业务一经发生,就应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通过复式记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帐户中进行登记,以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重复,揭示某些弊端问题;

4.资产保护控制

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盘点控制,广义上说,资产保护控制,可以包括对实物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接近控制主要是指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同才能够接触资产;一般情况下,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兼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 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

5.职工素质控制

职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招聘是保证单位的职工


应有素质的重要环节;单位的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应共同对应聘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试、调查、试用,以确保受聘人员能够适应工作要求; 如果管理层重视对单位内职工的投资、管理和使用,合理配置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职工所创造的价值必然会增加;反之,就会造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充分发挥,甚至损失和浪费; 6.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批准的预算就是单位的法令,单位内部的各部门都必须严格履行,完不成预算,将要受到处罚;预算控制也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的组织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预算控制的内容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

预算的执行层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7.风险控制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 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由于原材料供应地的政治经济情况变化等带来的供应方面的风险,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试验不成功,生产组织不合理等因素带来的生产方面的风险,销售决策失误等带来的销售方面的风险,此外还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自然环境变化,税收调整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方面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经营风险多数情况来源于企业外部,尽管如此,企业仍应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的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8.编制业绩报告控制

业绩报告也称责任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报告是为单位内部控制服务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因此,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业绩报告可以有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予以规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G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