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教学实录
编辑导引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教师在教学中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教学场景(一) 读懂诗题把握情。
师:(播放《送别》乐曲)。听!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听边看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读过或学过的古诗来。
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好!白居易的送别名诗。
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生:深! 师:从哪儿看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他们的情谊比千尺的潭水还深,那该怎么表现? 生:(较为有感情地重读。) 师:(范读)
生:(生读得有明显进步。)
师:这样是不是就有诗的味道啦!还有吗?(生多人举手) 师: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20课就安排了两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请打开书,先自己读读这两首诗,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读。
生:老师,这两首诗都是写作者送别好朋友的。 生: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 生:他们送别时都挺舍不得离开的。
师:一样的送别,两样的情怀。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好吗?(生答好)齐读诗题。(师板书课题)。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百闻不如一见,欣赏一下。
(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师:广陵了解吗? 生:广陵就是扬州。
师:是!扬州在汉朝时叫广陵,之后两种叫法都有了! 生:扬州很美!
师: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如果还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就更好了!
生: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 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岁。
师:不仅年龄大,而且名气也大!孟浩然当时已诗名满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下面,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Y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