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高中课文《雨中登泰山》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欢迎阅读!

论高中课文《雨中登泰山》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
摘要:《雨中登泰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山水游记散文佳作,它被选入高中课本也是当之无愧。此文向人们轻妙地撩起了雨中泰山的神秘面纱,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描摹了雨中泰山朦胧多姿、雄奇壮美的胜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思和独特感受,观察独特,思索独特,表现独特,是一篇艺术特色鲜明、风格独特、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佳作。在此,笔者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进行了分析,以期和各位教育同仁探讨交流。
关键词:雨中 登泰山 朦胧多姿 雄奇壮美 一、在描写角度的选择与材料的取舍上匠心独运
在《雨中登泰山》这篇散文佳作中,作者另辟蹊径,偏偏选择了“雨中”的泰山来绘景揽胜、抒怀寄情,在描写角度的选择上真可谓匠心独运。作者在描写视角确定后,对材料的选择和取舍就有了标准和尺度。材料以雨为主,凡与雨有关的景物,就浓墨重彩,详写、细写;凡与“雨”“水”关系不大、联系不紧的景致就少写或不写;如实在不能略去的特色景观,就与雨扣起来写。这样整篇作品围绕“雨”而生发挥洒,做到了形散而神聚。作者深知,作品毕竟是泰山游记,泰山有代表性的名胜佳境是不能略去不写的。怎么写才能既写出泰山景物的特点,又和雨中泰山联系紧密呢?作者的处理安排甚为巧妙:首先,以雨为引子,自然而然地由雨引到对其他胜景的描写上。其次,进行侧面暗写。第三,描绘泰山不可忽略的胜景,这些景物的描摹在作品中有机地补充了雨景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泰山独有的风韵,使整部作品成为一幅优美致极的烟雨图。
二、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融情入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融入作者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才能打动人心。对此,《雨中登泰山》这篇山水游记,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寄托,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作品情思亢奋,笔调简洁明快、别具一格。归结起来作者的抒情有两大特色:一是将抒情融入对泰山烟雨云雾等景物的描绘之中,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攀登泰山,是作者几十年期盼的事。“而今确实要登了,偏偏天公不作美”,“那淅淅沥沥的‘雨’,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是落在心里。”作者在对“雨”的简洁形象描绘中,把自己对登山的急切盼望之情表现得纵横四溢、淋漓尽致。天色稍一“转白”,便迫不及待地喊了一句“走吧”,显示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这是多年夙愿的促使,这是古老雄奇泰山的呼唤!此时,作者心中洋溢的是澎湃的激情。接着,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表现方法,细腻生动地描写泰山雨中的美景。在描写中,很有层次地进行抒情。你看:“一会儿是灰蒙蒙的一片,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一会儿是风过云开,一会儿是云薄了,雾又上来了”;“一会儿是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更多的时候则是“乌云四合”,这一切“犹如一幅幅的水墨山水画”。作者把看到的两种类型的瀑布也写得各具特点,有声有色,使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烟雨迷朦的境界。这些描写,尽管作者很少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向读者倾诉自己的感受,但通过字里行间,读者对作者心中的乐趣是不难体味到的,其中一景一物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意和情思。二是作者感情的抒发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如在写泰山的险峻和攀登的艰难时,作者是这样描绘的:“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苦趣,也是乐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是啊,人生之路,不也正像登山的道路一样崎岖陡峭吗?而人的前程,不也正像泰山之峰巅一样气象万千吗?在这里,作者把“苦”与“乐”这对人体的心理感觉升华到对人生的感悟,充溢着哲思。正因为登山之难,才使攀上峰巅的作者心胸更为开阔,真正领略到了诗圣杜甫当年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独特感受。此时作者心中涌动的是“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激越澎湃豪情。作者这种成功的喜悦,对生活的乐观情绪,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三、语言风格独特,用语简洁凝练、形象生动
《雨中登泰山》之所以能成为描绘泰山的游记散文佳作,作品独特的用语艺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作品的用语没有华丽的词藻,非常质朴。作品的描写就是在朴素之中见自然,在质朴之中见功力。如作品对泰山烟雨朦胧景色的描述:“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的一片,把老大的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在这里,作者如用“包”“罩”了一个严实,也文通字顺,意义相近。作者却选用了兼有“缠绕”之义的“裹”字,一个“裹”字,更准确传神地描绘出烟雨弥漫的泰山形象,使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也为泰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给泰山增添了一种迷离朦胧的韵致。同时,作品对虎山水库雨中的奇景也进行了描绘:“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中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在这里,作者对水势的描绘用“跃”而不用“流”或“涌”,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奔涌的大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用“铺”与“黄锦”相搭配,比喻生动,自然和谐,天衣无缝,把宽而急的水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另外,在写登山时,作者是“迈”前脚,“拖”后脚,这里用“拖”,比用“跟”,“随”更能表现出作者登泰山主峰盘道那种精疲力竭的感受和坚韧不懈地攀登精神,把登山的动态和登山的艰难写得情真意切。作者准确妥贴的遣词造句,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使人读来跌宕多姿、错落有致、琅琅上口,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y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