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心得体会

2022-11-02 17:2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思政,心得体会,课程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

听了叶志明教授的课程思政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叶教授提出课程育人价值的挖掘赋育人于教书之中。要深入发掘分析课程本身育人价值对学生全面发展、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作用,真正将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刻苦学习实事求是、遵纪守法、创新创业等有关内容内化于知识,外化于教学用人格与知识的独特魅力去感染学生,进而达到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最终目标与效果等观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叶教授观点,我觉得课程思政应融入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具体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 是组织教学实施管理实现专业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确定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教学标准、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来实现这个培养目标。为了突出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应首先针对目前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修订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素教育在总体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打破传统高职旅游人才培养“重技能”,轻“素质”的培养方式 ;二是调整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学时与门数,协调好思想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等各方面关系,课程设置上尽量开设有助于提升游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课程 ;三是推进教材改革,编写符合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思政课程专业教材,立足教材,优化课程设置,让每门课程都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 四是推进教学改革,挖掘新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改变高职教育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师考核学生”的考核方式。对旅游专业学生推广“素质 + 知识 + 技能”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在评优评先考核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加强对其日常行为、素质表现的考核。同时鼓励学生评教评学,把“师德”的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考核标准之一,督促教师提自我修养,实现教学相长。

(二)强化教师素质,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首先应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课程思政首先是对教师进行“思政”。只有先将职业素质和思政元素融入教师的思想才能让教师把它们融入课堂中、教学中。而作为高职旅游专业教师,


不仅要具备普通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素质和教学技能,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教学技能进行良好的结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教出一流的好学生。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教师培训,全面培养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课程不仅学生要学,更应该让每位教师先学,加强教师对时事政策的学习,教师应先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担当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第二,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三会一课”等党组织活动激发教师党员思考并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工作 第三,开展教学交流、教学竞赛、挂职锻炼等活动,帮助和提高旅游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使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相融合,进而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融合 ;第四,开展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备课活动,帮助专业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第五,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身边的案例,将旅游企业、旅游专业所需要的优良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作为思政元素直接融入课程讲授中。

(三)学校、企业同向发力,营造思政氛围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传授思政知识,更主要的是营造思政氛围,让思政思想、思政理念对学生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值观。而氛围的营造不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学校、企业的同向发力。学校作为学生长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只有良好的校园氛围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想要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首先需要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专业文化建设。

让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与思政内容相关的活动,挖掘优秀学生事迹,树立学生榜样,用学生身边的正能量去鼓舞和激励学生进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专业、行业的认识和信心,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明白自己在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中的担当与责任,激励学生成长进步。学生的毕业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的结束,而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需要社会、企业、岗位来进行检验,社会、企业对高校所培养的学生的接受、认可才是对人才培养的最大肯定。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始终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这也说明企业对于思政氛围的营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除了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机会,更应该向学生传播先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并请具有“工匠精神”的专家、能手为学生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用他们自己的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kr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