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P13 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 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P19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 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地提 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 面调查。
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害死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 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 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P95 进出口比价指数—又称产品贸易条件指数,是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相比的比率。 P373 数量指标—反映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 P13 等距数列—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称等距数列。 P39 标志变异指数—又称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神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 P79
全距—也称极差,它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平均差— 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P79 标准差—也称均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P81 离散系数—又称标志变异系数,是测定变量值离散程度的一类相对数指数,是标志变异的绝对水平指标与相应平均指标对比的结果。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极差系数、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P86 总方差—是这个总体的总离差,它是各单位标志值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或方差)。
组间方差—是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
抽样误差—就是指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 为随机误差。 P173
抽样平均误差—抽样误差的平均数。 P172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P71 中位数—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定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可概括为: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P262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能够为占有者在较长时间内享有某种特殊权利并能获得较高收益的非金融资产。 P294 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P108
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总和变动的相对数。 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P147 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P148
抽样估计—就是根据样本指标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也称为参数估计。 P181 P234 投入产出表—以矩阵表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同时,它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投资效果系数—该指标表明每百元投资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投资效果的提高情况。
投资效果系数 = 报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 / 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P455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存量—是指某一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P14 自然资源—指一国境内所有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被可开发利用以提高人们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并同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实物性资源的总称。 P280
商品购进总额—是指从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购进(包括从国外直接进口)作为专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总额。 P354
不变价格—亦称固定价格或可比价格,指用同类产品某年的平均 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的价值。 P308 现行价格—亦称当年价格,指报告期的实际价格。 实物指标—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 P13
调查对象—是需要进行调查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它是由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组成的。 P25
国民经济账户— 是指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P237
社会产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的有效成果,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P304
国内总产出—又称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加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P309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价格。 P318
国民经济增长—简称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增加。通常指国内生产总值(GDP),有两层含义:1是只国民经济生产总成果的实际增加量或增长率;2是指社会产品的潜在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名义经济增长率— P443 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P277 国民财产—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包括实物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 P289 实物指标—是指按实物单位来计算一定时期内某一社会产品的产量。 P306
价值量指标—按货币单位表示的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的产量。 货币流通量—一般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流通量,即存在于流通领域之中为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货币量。 P400 次数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P37
总指数—表明多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 P133 长期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受到某些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持续向上或向下运动的态势。 季节变动—是指客观现象应受自然条件、社会风俗习惯等原因的影响,在一个日历年度内完成的周期性波动。 P115
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程度。 P215 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P322 品质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 P37
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说明本期与上期相比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 P107
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是各个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用以说明所研究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
总量指标—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平均数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 P56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P57
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不同总体的同一项指标对比的结果。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动态相对指标—也称作发展速度,它是某一指标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说明同类现象不同时间上的发展速度。 P60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按百分比表示。
现有人口—是指在特定调查时点上本地区实际居留的人口。 P245 简单随机—又称纯随机抽样,它是从总体单位中直接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使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 P186 类型抽样—又称分层抽样,它首先把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个类型组,使各组组内标志值比较接近,然后分别在各组内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P186
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它将总体全部单位安某一标志排列,而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样本单位组成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P187
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个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群作为样本,而对中选群内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
工业总产出—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P315
出口总值—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境外出口全部货物的价值总和。 连续变量—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 P10 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志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研究方面。 P35
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P68
几何平均数—n个变量乘积的n次方根。 P70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变量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数量的单位分布情况。 P37 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动态数列中的各项具体的指标数值。
平均发展水平—是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故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P100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系统论述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应用社会科学。内容包括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等一整套的科学方法。 客观指标—是指其取值依据,是对统计对象的实际量度或计数,它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这类指标多数实体指标。 单项式变量指标—各个组织有一个变量值,每个变量值代表一个组 季节变动—只客观现象因收自然条件、社会风俗习惯等原因的影响,在一个日历年度内完成的周期性波动,记为S。 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
重置抽样—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以后,把它放回到总体中去,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本单位,记录它的有关标志表现以后,也把它放回总体中去,照此下去直到抽选到第n个样本单位。 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它是将总体全部单位按某一标志排队,而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样本单位组成表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两个变量的成对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再根据自身变量的变动值,来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正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一致,即自身变量的变动值,来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够为占有者在较长时间内享有某种特殊权利并能获得较高收益的非金融资产。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2是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土地资源—指陆地的表层部分。
就业率指标—是就业人数同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即经济活动人口数的对比,表明就业的充分程度。
就业不足人员—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期间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国民经济分配—简称国民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形成各部门、各单位或居民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货物和服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
恩格尔系数—是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中,食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 综合国力—是只对一个主权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资源等方面实力的综合估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净变动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国民经济流通—是指在生产环节之后出现的社会产品从生产者向使用者的转移过程,它反映了社会产品实物形态的运动。
国民经济账户—是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指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经过与国外的经常转移收支之后,全国可以最终支配,用作消费和积累的全部收入。
居民消费总量指标—是按货币计算的,亦称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它反映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货物和服务消费总量的指标。 林木蓄积量—又称林木蓄积量,是指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可能出材的材积总量,用立方米表示。
国民经济效益动态分析—是在编制国民经济效益时间数列的基础上,计算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以反映国民经济效益变动的水平和程度。
复合分组—就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结合起来进行层叠分组。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抽样极限误差—是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表格法—是根据两个相关变量,即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对应关系的数值编制而成的数据表,一般称为相关表。 国民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增加。
成数—是指在总体中,具有某种表现或不具有某种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社会商品购买力—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零售市场上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表现了社会商品的需求量。
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是指那些由于各个部分的不同性,而在研究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进行加总或直接进行对比的总体。 人口经济构成—是指人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劳动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人群结构状况。
批发零售贸易业—是指专门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活动的经济部门。 实物指标—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 银行现金收支—也称国家现金收支,是指国家银行在一定时期内按照货币流通渠道实现的收进现金和支付现金活动。 次数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
国内生产总值表—是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生产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预算内资金的补充财力,预算外资金涉及面广,项目复杂,可归纳为三个部分:1、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提留与集中的专项资金 2、行政事业单位掌握的资金 3、地方财政部门掌握的资金。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互联系的一套指标。
长期趋势—客观现象在某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变化的趋势。 抽样平均误差—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的标准差。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i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