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杭州滨江区地名文化的特点与传承》,欢迎阅读!

浅谈杭州滨江区地名文化的特点与传承
作者:朱文军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4年第8期
文/ 朱文军
地名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缩影,折射着城市文化底蕴和气质品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之一。一般而言,地名文化的保护涵盖了两层意思,一是对某地域的地名的保护,可以指单个地名,也可以指地名群,因该类地名均经历史的锤炼而沉积下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对某一地理空间内地名群的保护,地名群突出某一文化主题,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显现地名的演化进程和传承轨迹。杭州滨江区的地名就有上述特点,对其的保护对推动杭州地名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滨江地名文化特点
滨江区辖西兴、长河、浦沿3个街道,是钱塘江南岸三大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吴、越相争的战场,大量的历史遗址、遗迹尚存,并以地名这载体留存至今,形成各具特点的地名文化。
西兴地名特点:渡口城堡、运河沿岸遗址地名
西兴,为钱塘江边渡口城堡名称。旧称“固陵”,后又称“西陵”,亦名敦兵城。五代时吴越王钱镠重修西陵城,以“陵非吉语”,易名为“西兴”。留下了“固陵港”“越王城山”等城堡地名和铁岭关路、固陵路等移用作路名和地名。西兴又是浙东运河(又称官河、萧绍运河)的起点,此河道今虽已弃用,但仍以河边小道命名为“官河路”的方式显现其历史与传承。“日船埠头”“古资福桥”等地名的沿用揭示了西兴灿烂的文明。
长河地名特点:聚落儒家文化地名
长河,名得自镇中穿越的河。旧称夏孝乡,以三国时吴孝子夏方命名,渗透较浓的儒家文化。今境内的自然村名大多沿用周边的历史建筑遗迹名称命名,以“九厅十三堂”为最。
浦沿地名特点:渡口地名浦沿,古为越地,“浦沿”之名源于渡口,浦通“步”“埠”。今浦沿境内“浦”字地名很多,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浦阳江命名,如浦阳、临浦、浦南、浦东、浦西等;一类为渡口地名,如渔浦、查浦等,不胜枚举。
滨江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还是历史地名的保护,都面临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注重地名文化的保护和有序沿用原有的派生地名。即在原址上选择一定的载体以历史地名命名,采取一村一路命名思路,在撤村建居后,保存原村落的名称,在原村落范围内找一条支路,以村名命名。如在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的道路命名中,以白马湖历史文化内涵和沿湖村落名称及各类传说与典故等历代歌咏白马湖景观风貌的诗词,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指位性强,又达到展示区块悠远的历史和如诗如画的“江”“湖”“城”融为一体的地域自然风貌,是一个较成功的事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来,滨江区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地名,现代元素相当鲜明。
根据“ 滨江” 特色, 体现地名系列特点。区内东西向主次干道名称大都以“滨”字冠首,部分南北向则采用“ 江” 字冠首, 形成“滨”“江”系列的路名。如滨安路、滨兴路、江晖路、江虹路等。
根据“高新”特色的,按区块用地性质和功能采词的路名。如高科技园区内的伟业路、建业路等。
根据道路所在行政区划名称命名路名。如西兴路、长河路、浦沿路等。并推出“一村一路名”的理念,保留原有村落的名字,体现地名文化传承。
根据道路所在区域企业特色命名。如把阿里巴巴、网易等公司附近的支路命名为“网商路”、把星光国际广场中间的商业步行街命名为“星光大道”。
根据周边标志性地名为基础的路名,如锦绣路、同人路、晶都路等。
根据道路所在区域地名为命名的路名,如天官路、西陵路、园区中路等。
根据对在滨江创业的企业和人员的期望和寓意为基础的路名,如楚天路、信庭路、宏图路等。
根据对平安出入滨江的美好期许而命名的道路,如平安路、平达路。
根据原有道路延伸后方向得名的道路,如江晖南路、江虹南路等。
根据周边标志性地名为参照的指向性而命名的道路,如向南路、通江路等。
另外,在城市规划中,滨江还将出现奥体中心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两个标志性的地块。特别是奥体中心区块与钱江新城隔江相望,宜选用能够体现积极进取、勇于争先的奥运精神的地名采词来引导区块。
滨江地名存在的问题
滨江区地名文化不仅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沉淀,而且充分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时代特征,在传承深厚的地名文化积淀的同时,体现了近年来滨江经济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成果,具有时代较强的特征。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及地名管理的欠规范,现实中的地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生僻字、异体字、自造字的地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重名重音的地名,通名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地名等。这是由地名产生和形成的形式决定的。从地名的来源看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有关组织的命名,二是约定俗成的地名。由于历史原因,2001 年萧山市划为杭州市的萧山区和滨江区之后,主干道与杭州重名的状况突出,虽经更名,但极少数的地名也因历史原因没有更名。通名选用标准不符合现有的《杭州市地名总体规划》的规定,如有些短小的巷、弄都称路,路网的层次化不够。
老地名的逐渐消失。随着滨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总体布局的日益变化,区域内的老地名正在逐渐减少,许多深含历史意义的路、街、巷名都从地图上消失。如何正确对待古老地名,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必须思考的。
现有道路的名称指位性较弱。现有主干道路名称的采词理念,即南北走向的以“江”为起首字、东西向道路以“滨”为起首字,很好地区分了道路的基本走向,反映了滨江区的地理位
置特征,体现了道路系列化的原则。但在后来民众的使用中也出现道路名称差别太小,容易混淆的问题。
时代气息突出,文化内涵略显不足。根据“高新”特色和时代特色命名的道路,如创业路、建业路、时代大道、火炬大道、彩虹大道、星光大道等,时代气息强,但这类地名的比例过高,如今已命名的许多条道路,反映地域历史继承、彰显文化内涵的地名为数不多。而西兴、长河、浦沿为越族聚居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文化内涵,在地名上应得到反映。
(作者单位:杭州市民政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R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