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欢迎阅读!

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作者:肖露莹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5年第1期
肖露莹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摘 要:本文针对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就业问题展开讨论,以国内理工科院校排名前列的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就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建议和思考,指出应该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统一,将理工科院校背景的劣势转为优势,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就业;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3-0148-01
收稿日期:2015-01-13
作者简介:肖露莹(1986-),女,四川眉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理工科院校也先后开办了外语专业,同样是经过四年的外语学习,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就业情况和传统类综合性大学或是外语类院校相比具有其独特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以国家985重点高校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对其外语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一、电子科技大学外语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在毕业生人数上,电子科技大学外语专业近五年毕业生人数:2010年121人,2011年120人,2012年122人,2013年150人,2014年147人,该校从1973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1997年开设日语专业,英语专业逐年扩大招生规模,总体学生从最初的几十人扩展到现在的150人左右。该校现在年级总人数5000多人,外语专业占比例3%。
电子科技大学外语专业2014届毕业生主要流向地域:川渝地区50%,京津唐地区12.5%,珠三角地区17%,长三角地区8%,回老家就业8%,总就业率89.3%。一半以上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川渝地区,主要是成都,珠三角地区是第二选择,主要是深圳。深圳很多公司也很需要电子科技大学这样的高水平理工科人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们也抓住时机,到一些科技公司做外语相关类文职工作。
电子科技大学外语专业2014届毕业生主要流向行业:公务员3.5%,事业单位12%,国企
12%,外资企业12%,私营企业50%,自主创业1%,就业主要集中在企业,私营企业占比例较大,其次是外资企业和国企;近年来外语培训教育市场大,进入培训学校成为一些毕业生的选择,外语专业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很少,学校和学院还需加强支持指导力度。
二、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就业优劣势比较
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理工科外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在优势上,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依托电子科技大学985国家重点高校背景,学校在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素质发展等各方面打造了一系列的优质平台。该校外语专业同时还辅修了一些理工课程,人文和理工结合,随着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深入发展,培养具备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学校有着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近年来创新创业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学生总体综合素质较高。其次,学生的就业范围广,该校外语专业开设了文学和商贸英语,部分同学还选修了经管类第二学位,因此有着复合型知识和多方面能力锻炼平台,同学们综合素质高的条件下就业范围也广。从14届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分布在外贸采购、销售、行政、人力、管理、外语培训等多种行业,包括在国内各种类型的包括科技、创新型、外贸、互联网等公司。
在劣势方面,首先是学科优势不明显,在培养方案制定和目标设定上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特点,没有真正把外语专业和所在学校优势结合起来制定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和目标。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在理工科院校学习外语比不上其他传统外语类院校的专业,人文氛围相对较弱。理工科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这种“二等公民”心态也造成了他们就业过程中的迷惘。其次是就业渠道窄,传统理工科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对外语类专业特点、行业动态、职业发展了解有限,很难更科学系统的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学校定期举办的各类校园招聘会也主要针对理工科毕
业生,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限。社会上招聘外语专业毕业生基本不会专门到理工科院校。
三、解决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就业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应结合所在院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把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与应用型外语人才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把它同本校特色专业相结合,使学生既具备语言能力,又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既应该在有利的条件历练外语水平,同时又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统一。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强化专业实践,举办一系列实践活动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专业对口单位的联系,建设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主动关注综合类大学的就业信息,及时向学生传达有效的就业信息,建立院友资源库,充分利用院友资源推动就业,全方位拓展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王瑛,喻道安.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新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0.
[2]彭林权.试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3]彭静.浅谈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及相应举措[J].海外英语,2012(11).
(责任编辑:辛美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O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