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3-03-01 06:37: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欢迎阅读!
品德,注重,良好,培养,习惯


《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思品课教学要有明确的学习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学生要课前做好准备,课堂听课主动认真,做好笔记,思考问题,积极讨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有错必纠,掌握知识等。教师要严格要求,把好每一个环节,重视细节过程,绝不放松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和要求。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我们的教学将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有效地完成。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在当前的小学政治教学中,以讲代,以讲代的现象还十分普遍。教师总是乐于将知识掰开来,揉碎了给学生,总是喜欢充当学生的眼睛,满足于口耳相传。事实证明:这两种做法都无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式,无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心理的形成。这样的教学学生越学越,习惯从老师那儿获得知识,越学越。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提问题,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小学思品学科有较强的可续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的空间,指导学生借助教材,借助精心设计的预习题自主阅读,使他们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己的自学体会和亲身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他们通过自学的途径来获取政治的新知识,并提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思品课教学要注重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思品课作为社会科学它的原理和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形象、情节的追求胜过对理论知识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严密的逻辑性,而且要注意必要的形象性。讲究语言艺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讲究语言艺术就是要使语言不仅清楚、准确,而且还要生动、形象、逼真,深入浅出,富于风趣和哲理。从形象入手,有助于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不仅使学生便于理解抽象理论而且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熏陶。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材,才能够胸有成竹,融会贯通,才能使语言得当运用,游刃有余。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及时吸纳新的信息全方位的学习知识;同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尤其是语文历史学科,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该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D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