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2023-02-20 21:1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欢迎阅读!
陶行知,教育家,伟大,人民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

陶行知18911018日-19467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1018日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的一个贫民之家。正是晚清慈禧当政时期。陶行知家境贫困,自幼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他从小好学,17岁时,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学习。他19岁时,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在这里,他受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边学习,边任金陵大学《金陵光学报》中文版编辑。他利用这个刊物,积极地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24——1926年期间,陶行知以极大的热忱竭力推行平民教育。他为“平教育”下的定义是:平民教育是平常人民的教育,这种教育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经费教导年轻人识字、读书、爱国、做好人。这一时期,陶行知在推行平教育中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即把发展教育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占中国人口85以上的乡村。他和他的同事在多个地方创办了平民学校,积极探索改革中国旧传教育的道路,虽然这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决不放弃,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积极奔走,为了祖国教育的昌盛和国家的兴旺而努力。

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改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将这一理论改造成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新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所讲的即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社会生活相联系,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当时中国的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只教人死记硬背。陶知行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教育注入了一线生机,他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可以说是中国改造旧教育的起点。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1927315日,陶行知放弃了优厚的教授生活,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告别城市繁荣舒适的生活,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到农村去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新路。

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这是陶行知创办的成绩最大的学校,学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难童,对学生不收学费和生活费,因而经费非常困难。但他坚持下来把学校办好。他所办的许多教育事业,大部分靠募捐来维持。个人的工资除了生活费外,全部花在教育事业上。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他自己也正是以爱心去办教育事业的。在育才学校逸少斋办公室里,挂有陶行知亲笔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他的爱是伟大的,他的爱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是真正的属于人民。

陶行知是一个思想不断进步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坚信真理,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凡是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无论环境如何险恶,道路如何艰难,他总是抱着拓荒者的精神勇往直前。他为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著名民主人士、学者李公朴和诗人闻一多被蒋介石枪杀。有消息说陶行知



1


已被列入暗杀名单,而他却说:“我等着第三枪”,结果因疲劳忧愤而死。

他是一个无私的圣者。一生只愿做大事,决不做大官,也不贪图钱财。他把他的工资和稿费几乎全部都用于教育事业。这位大教育家在北京,举家寄居在熊希龄的家里,在重庆,住在碉堡中,在上海,住在同乡的家里。他—生节俭,不吸烟,不喝酒,无任可不良嗜好,粗茶淡饭,温饱为乐,当他去世时也是“不带半根草去”

邓颖赵同志在—九八一年十月十八日中国政协“纪念陶行知先生九十诞辰大会”开幕词中对陶行知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她说:陶行知先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族民主革命道路的一个典范”他被宋庆龄称作为“万世师表”,被毛泽东称为“人民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光辉的一生将会给我们很多启迪。

首先,我们要像陶行知一样,善于从国情出发,改革旧的教育,创造新的教育。

其次,要像陶行知那样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广大劳动人民办好教育

再次,要像陶行知那样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学生。 尽管陶行知已经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了,但他的政治主张,他同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他勇于探索改造旧传统教育的决心;他所提倡的创造精神,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培养都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相信如果我们国家多一些像陶行知一样的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办的更好,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繁荣昌盛起来。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fu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