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鉴读之后有感——《春望》异释

2022-12-05 02:05: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的鉴读之后有感——《春望》异释》,欢迎阅读!
春望,古诗词,有感,之后


古诗词的鉴读之后有感



台商投资 洛阳白沙小学 黄淑东



“寒山寺”在山上还是山下?虽然我们对《枫桥夜泊》这首诗都非常熟悉,但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却不是很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来到寒山寺才能体会到姑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并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山下。

悠久的历史蕴藏着灿烂的文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对诗词的解释几乎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其实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许多诗句难免后世生吞活剥,以讹传讹,而产生另一种意境。仅举《春望》例,便可见一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诗句在教学参考书中把它解释为“因国破家亡诗人的愁越来越大,以致用手不停地去抓白头发,而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因为“搔”字在《说文解字》上是这样定义的,意思解释为“抓、挠”。但我认为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如果前一句是讲作者因愁而去做抓的动作,那么“抓、挠”如何使白发“更短”呢?“搔白头”如何“不胜簪”?因此,我斗胆地想如果把“搔”释为“束”的意思的话,“白头搔更短”就能说清“浑欲不胜簪”了。(即:把白头发束起来时,可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这样意思也就连贯一些。这不是没理由的。

但是其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后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我认为古诗的理解不能千篇一律以书为本,有时也必须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或联系当时当地的民族习惯或习俗,只有这样,才不致于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春望》诗之精华所在是三个意境:一是忧国;二是恨别;三是感时。

一是感时:“花绽而喜,花败而悲”。感伤时事,看到花开便忍不住落泪。 “城春草木深”,“深”给人予一种“凄凉”的无奈的感觉。春光即逝,心田潮湿。“烽火连三月”,古文中的“一、三、九”是泛指的意思,表示数量多。“三”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战事连年何日休”的感慨。“白头搔更短”“短”时光的短暂,诗人白发越加稀少。年事已高,时间短暂,而“山河破碎”令诗人倍感焦急。又如宋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感叹。因此,“春望”二字更使诗人锥心的痛:在春天里盼望“春天”,给人予无限的伤感。诗人才会发出“感时花溅泪”之感慨。

二是恨别:心念亲人,充溢离情

首先体现在“家书抵万金”一句之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人在距离的渴盼中始终收不到信。“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在时间的距离中诗人感到无比的哀叹。诗句凄厉清扬、扣人心弦。

“恨别鸟惊心”道出诗人怨恨别离.听见鸟叫就难免伤心。这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








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其实,花儿不曾“落泪”,鸟儿也不曾“惊心”,只不过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花鸟身上罢了。

三是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在”本应是多美的,然而随着“国破”而“草木深”。一片萧条,一片凄凉。春天本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可眼前却完全不同。难怪连“花”也懂人性,触景生情——因“国破”“草木深”而“溅泪”。这两句形象地刻划了一幅“春城败象”图,饱含无限的凄凉之感叹。“烽火连三月”,国破何时兴?这连连的战火什么时候才能停止?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祖国统一,还我秀丽的江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忧患。

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让人悲一回,痛一回,悲悲痛痛又一回。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易主。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阅读作为语言能力的基石,阅读应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从小培养读书爱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握好的读书方法,是走向辉煌人生的奠基石!新课标的小学课本中所选的作品,都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精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古诗词时更要解开禁锢,不但使我们正确了解了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讴歌爱国主义等丰富内容;而且还可以领略到诗人或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或沉郁的创作风格,从而提高我们的鉴赏文学能力。通过异议辨析与鉴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还可以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通过古诗词的鉴读,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某种新鲜的思绪、特别的体验、获得了某种微妙的感触,进入了某种悠远的意境。吟诵起来嘴里是香的,抚摸起来手上是香的,嗅一嗅空气是香的。这些香气不会随着书籍印制,岁月的长久而消失,相反,它历久弥新,经过了时间的消磨,更加清纯,更加醇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Rg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