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书笔记之五——吃亏是福》,欢迎阅读!

读书笔记之五——吃亏是福
南怀瑾先生认为不与人争,处处忍让,表面上看是吃亏了,但按照因果法则,是处处体现“舍”的心,日积月累,培养了无量的福德。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亏是福”,这并不是一种普通的人生态度。从佛教角度讲,这是一种很有道理的因果论。
实际上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吃亏是福,生命中吃点亏算什么!吃亏了能换来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吃亏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况且,在吃亏后,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我们的生命,并使它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杨玢是宋朝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居家,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们回答。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那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他们不明白含义,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有什么用?”侄子们终于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们,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计较。” 人生之所以多烦恼,皆因遇事不肯让
他人一步,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一时“忍让”,宁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点亏,也不要为小事而与对方争个脸红脖子粗,甚至头破血流。
清代时,有一位宰相叫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有一次,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立即作诗劝导:“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就让出了一个著名的“六尺巷”。
杨尚书和张宰相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们能取得那么高的地位,想必与他们为人处世有莫大的关系。一个人要是能让人一步,真的会退一步海阔天空。两位大人官居要职,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普通生活中也一样,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把争执看得淡些、再淡些,我们就会发现这世界其实很美好,没有让人头疼的纷争,因为所有的纷争到了你这里都被你的容忍化解为无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L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