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区居民“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欢迎阅读!

社区居民“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调查,寻找影响社区居民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因素,为开展临终关怀的知识普及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市3个社区815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5.5%的居民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大多数居民初次听闻“临终关怀”的感觉是疑惑,不清楚,且对临终关怀的具体内容不了解;传统观念、信息来源少是影响社区居民获得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主要因素。结论 居民对临终关怀及其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普及临终关怀及其相关知识十分必要。 【关键词】 临终关怀 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361-02
临终是人生必然的发展阶段,临终关怀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临终者生命质量、维护人的尊严及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的临终关怀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临终关怀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解社区居民对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我们于2011年2月~2011年12月在南京城区开展了临终关怀及其相关知识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市江宁区、鼓楼区、玄武区等3个社区的部分居民,发放调查问卷820份。
1.2 方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南京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并经过12名专家论证,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包括2部分32个条目,其中基本信息10个条目,主要调查居民的年龄、性别、婚姻、宗教、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家庭收入与结构等;临终关怀的概念及相关知识调查共22个条目,包括是否听说过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对象、任务、内容等。通过访谈的形式与被调查者沟通,协助填写问卷,同时讨论影响其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因素。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再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共发放调查问卷820份,回收有效问卷815份,有效率99.4%。调查对象中男361人、女454人,年龄最小的19岁,最长的87岁,平均年龄35.2±15.3岁,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n=815)
2.2 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
关于“临终关怀”,815名受调查者中,615人(75.5%)表示此前从未听说过,200人(24.5%)表示曾经听说过;接受临终关怀者的生存期限, 326人(40.0%)选择≤6个月、214人(26.3%)选择≤4个月,另有275人(33.7%)认为≤2个月;有630人(77.3%)认为临终关怀以治疗为主;585人(71.8%)认为在临终前应该实施抢救治疗;对临终关怀的对象、内容、目标、从业人员和地点等内容调查采用多项选择,结果见表2。 表2 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调查结果(n=815)
2.3 影响居民获得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因素
786人(96.4%)认为临终关怀十分必要,485人(59.5%)十分看好临终关怀的发展前景,认为将来必定普及。通过访谈,调查对象认为临终意味着死亡,传统观念中是忌讳提及的;临终关怀与临终密切相连,虽然重要,也是讳莫如深的;同时日常生活中关于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信息来源也很少获得。 3 讨论
3.1 居民对临终关怀缺乏了解
“临终关怀”(hospice或hospice care)起源于早期西方中世纪的修道院和济贫院,在那里为重症濒死者提供精心的照料。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则是指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护理,包括医疗、护理、心里、精神等方面,以期临终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到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1]。调查表明,815名社区居民中有615人(75.5%)此前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而听说过的仅有200人(24.5%),说明知晓率不高。
临终关怀主要针对生存时间有限,通常为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开展身体关怀、心理精神关怀和死亡教育等,目标是减轻临终者痛苦、提高其生命质量、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并且节约卫生资源,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2]。所以其生存期限为≤6个月,正确选择的社区居民只有326人,占40.0%。临终关怀强调的是疼痛控制和缓解症状,变“cure”(治疗)为
“care”(照顾),而社区居民中有630人(77.3%)认为临终关怀应以治疗为主,585(71.8%)人认为应该对临终者实施抢救。表2的结果也表明,社区居民对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对临终关怀的对象、内容和目标等认知不足,如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52%)选择将临终者的家作为临终关怀的地点,主要的照顾者选择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 3.2 传统观念和信息来源影响居民获得临终关怀知识
访谈结果表明,传统观念影响着居民主动获取临终关怀知识。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将“死亡”、“临终”看成是悲伤的化身,是忌讳谈及的。有居民听到“临终关怀”时会表现出悲痛甚至是恐惧,还有少部分人认为提到临终或临终关怀都象征着不吉利。将“临终关怀”用“病人关怀”或“心理关怀”,病人及其家属更易接受[3]。死亡作为人类生命历程中一个必然过程,如何正确接纳、关怀临终者,给他们创造一个安详舒适的临终环境,如何给予临终关怀对象必要的照护,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至关重要[4]。 由于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专业教材匮乏,“死亡教育”缺乏,学科间的合作不够,同时缺乏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并受到医疗体制束缚以及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限制,因此临终关怀及其知识的传播途径较少,居民获得临终关怀的信息来源不充分。
3.3 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是一种必然趋势
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13亿人口的大国,早在1999年底就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5]。计划生育的实施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对夫妇赡养4个老人正日益成为普遍现象,这在城镇更为突出。紧张的工作、狭小的住房,将使子女无法长期在病床前侍候老人,直至送终[6]。
从生到死,这是人一生的自然过程。尽管从时间上看,濒死的过程往往是短暂的,但其心理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因此临终关怀的宗旨就是为临终者及家属提供缓和性、支持性的照护,给逝者以安宁,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安详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这不仅是对临终者尊严的维护,也是对活人的安慰。
调查也显示96.4%的调查对象认为临终关怀十分必要,59.5%的居民十分看好临终关怀的发展前景,认为将来必定普及。诚然,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7]。所以大力普及临终关怀知识,让全社会认识到临终关怀的迫切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昌荣.浅议临终关怀现状及发展[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7):62.
[2]刘海瑛.临终关怀的研究新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 ,16(33):4091-4092. [3]张大诺.一位临终关怀志愿者的心路[J].中国社会工作,20 10,4( 下):52.
[4]陈春燕,罗雨,谢荣.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27. [5]马建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介绍,2011-4-28.
[6]苏一芳.临终关怀本土化发展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 8(3):30. [7]宋强玲.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0).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KY10 6J201 000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H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