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关系》,欢迎阅读!

论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关系
在教育领域,历代贤哲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到历代读书人总结出的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活到老学到老”,“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办学理念,毛泽东提倡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学”(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向古人学语言,向外国人学语言),直到叶圣陶提倡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等,为我们勾勒出有关读书学习的一整套经验。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学习语文乃至其它学科都是极为珍贵的财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应该说,传统学习方法与研究性学习不是对立的,传统学习方法里有研究成分。自古以来,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凡是欲成为大学问家的人,在学习的时候没有研究意识是不可想象的。只是.以前人们的研究意识是靠自发摸索的本能去探索,靠一点一滴的经验去积累,而没有上升到自觉的、有系统的高度,因此,有的时候做得好一点,有时候做得差一点,有的人做得好一点,有的人做得差一点,这样的研究无疑就不够普通,效率也会比较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法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发展,就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处在一种浓厚的研究环境中,且让所有的学习者都处在这样的研究环境中,使更多的人早一点由自发的研究性、主动性学习转向自觉自由的研究性学习。因此,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看作是研究性学习的集大成。
当然,研究性学习是与被动性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被动学习来源于“接受性学习”。大家知道,凡是学校教育,总涉及学习者一方和施教者一方,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常常是互动的,师生共同活动才能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只有一方面的积极性是不行的。就学习本身而言,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接受性学习也需要研究,研究性学习中也离不开接受,二者相辅相成。但是,在学习活动的某一个局部、某一个阶段上,师生的地位并不完全一致, 。
自己的思想、情感、观念去评价,用统计数据去说明论证,这又具备了研究色彩。再如,同样是做练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一种学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解析,寻找规律,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这又是—种学法。后者无疑就带有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研究语文,提高研究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不完全是为了研究语文,研究文学。因此,研究性学习不等于做语文方面的大课题,不是课题做得越大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越有利。
小课题研究如何选题
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在中学,引导学生适当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改善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但是,相对于其他学习方法而言,小课题研究是一项比较高级的学习活动,必然有不同于其他学习活动的特定含义。从确定选题,筛选方法,研究或实验论证,到写出研究报告,有一套比较严谨的程序规范。最近,一些学校出版了学生的小课题研究论文集,我们虽然可以从中看出中学生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相当的研究能力,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小论文一看就很“不像”课题研究,说明学生缺乏课题研究的起码常识和学力。因此,要指导学生写出有点样子的论文,教师首先要了解写论文的基本常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要成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过选题这一关。
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这是选题的第一原则。 一般人们做研究,总要有个目的。没有目的的研究,就好比没有靶子的射击,只能是盲目放
枪,空浪费子弹。
人类为什么会有研究活动?科研工作者为什么要搞研究呢?无非这样几种目的——
一是实用价值。即解决社会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是为了创造财富,获得利益。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比如“网络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入世以后如何应对中学生人才外流”,就是针对社会上的某个人们关心的现象而提出的。
二是探讨价值。基础理论、精神性的产品,不对社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是向人们提供一种看问题的方法,一种思考角度。这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认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有一定参考和启发,也就有价值了。比如以前说《红楼梦》的主题是宝藏爱情的悲剧,他说是反封建,你说是清朝衰亡的百科全书,还有人说是种群生命力衰退,这些看法无论哪一种都不能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但是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认识事物的角度,对我们来说就有了价值。
三是游戏价值。人类是能思考的芦苇,人的思考除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目标以外,还常常来锻炼脑力本身,于是发明了许多训练脑力的游戏,比如下棋就被称作思维体操,再比如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人去论证雪花会不会有重复的可能,有人去发掘勾股定理的新证明方法,等等,这样的研究就只有游戏价值。以上三种价值虽然有所侧重,但是对人类来说都算是有价值。选择这样的课题去研究,都会被认可。这是成人世界的选题原则,也是人们认可的游戏规则。这样的规则适应不适应学生?既可以说适应,也可以说不适应。如果学生的研究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能为丰富人类精神作贡献,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学生之所以选择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从词性构成上看,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是为学习服务的。学生以学为主,而放弃大量的学习时间,为了搞课题,去做调查研究,去做大量试验,少数学生虽然也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这种做法势必冲击学校教育秩序,对于大多数学生和整个教育事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让学生做课题,或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不在于解决社会上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在于让学生通过研究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研究方法,不在于直接创造使用价值,而在于研究意识的培养,即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养成平等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当然包括写总结报告的能力。
看来,学生做课题,还有一个没有被认识到的没有价值的价值,就是“认知价值”、“学习价值”。学生做研究的目的,主要应该在认知价值,即用研究的手段学会某个方面的知识。尝试价值,以备将来做研究,学生的研究课题,更多的像举例子。通过例子学会做研究。例如《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介绍作者的儿子匡匡在美国小学二年级所作的小课题研究“蓝鲸”,论文包含四个内容:11)蓝鲸的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样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按照一般成人的研究去衡量,有关蓝鲸习性的这些内容,在书本里早已经成为常识,用不着去研究,即使人们对蓝鲸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尽之处,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也不可能在这个领域有新发现,为什么还要承认小匡匡的研究有价值呢?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研究,小匡匡学到了查资料,归纳、整理资料,适当的表达方法,这些能力都是以后进行高层次研究所必不可少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程度的课题,对学习能力的锻炼与提高,要比选择大而空的问题要有价值的多。 选题的第二个原则是有能力。 由于选题的价值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衡量标准,因此,价值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人类社会有利害关系的课题固然有价值,但是,对你来说,对人类有价值的课题不一定对你有价值。因为这个价值的实现要取决于你的研究能力,再有价值的课题,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胜任,不仅其实用价值落空,连学习价值也难以保证,还有可能养成华而不实,甚至急功
近利的坏习惯,这对于将来的学习和研究都是非常有害的。因此,研究课题应该从生活现象入手,从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科学习的思考入手,不要贪大求远,不要急于为社会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比如,有的同学选择这样的课题:《太仓对外开放的现状与展望》,课题涉及企业、外贸、金融、旅游、房地产、纺织、邮政通讯、教育等行业,又涉及政策、法规、观念等诸多层面,还要具世界贸易等专业知识,其他国家的参照经验、太仓的历史等,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如何是难以胜任的;再如研究《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要熟读《红楼梦》,还要知道人们对红楼梦的评价,不仅要了解中国人对《红楼梦》的评价,还要知道外国人对它的评价,无疑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研究“溜溜球物理学原理”要比“土星对人类的影响”要有价值。《现代青年眼中的林黛玉》就比《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有研究价值。同样的道理,研究《臭氧层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就不如《纯净水每日细菌数的变化》;《厄尔尼诺对世界气候的影响》,就不如《影响校园温度的若干因素》有价值。
要使选题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可以用几个字来检查核准。即“近”、“小”、“实”。“近”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少好高骛远,类似于“左撇子与书写障碍”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课堂尚且不能提出问题,学科有关的问题尚且没有钻透,而忙着做课外题,不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