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让小学生读懂古诗》,欢迎阅读!

怎样让小学生读懂古诗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包罗万象异彩纷呈。有的讴歌壮丽河山,有的抒发爱国情怀,有的描摹四季景物,有的感叹悲欢离合,有的赞颂亲情友谊,有的反映人生百态。这些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道德境界的提升有巨大作用。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阅历、经验有限,因此对古典诗歌的接受还是比较困难的。尽管入选小学课本的古典诗歌相对较为浅易,可是很多学生还是未能读懂,更谈不上进行赏析。因此,老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怎样让学生读懂一首古典诗歌?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首先,看诗人与时代。诗人写作一首诗歌,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与他本人所处的时代和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诗人和什么样的诗歌。面对一首诗歌,我们切不可忽视对诗人与时代的了解。比如,教学王昌龄的《出塞》,如果学生知道诗人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又知道盛唐的社会气象和精神风貌,读懂该诗就没那么吃力了。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蓬勃向上。奋发进取,建功立业、追求自我实现就成了盛唐诗歌的主旋律。王昌龄和同时代很多诗人一样,青年时代就志存高远,漫游四方,西出陇西,远出玉门关。亲身体验了边塞军中生活。他的诗作多描写和抒发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与英雄气概。与高适、岑参等人成为边塞诗派的领军诗人。学生明乎此,阅读《出塞》一诗就很容易体会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传达的情感了。
其次,看标题和注解。注解是对诗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典故做解释,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注解,这不必多说。而标题每
每是诗歌内容或主题的概括与揭示,决不能等闲而视。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相信,学生还未具体阅读就知道该诗所写的内容了。教师在教学时只需提两个问题就能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维。其一,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其二,这个节日在我国民间有什么习俗?当学生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时,老师进一步提问:诗人在这一天登高忆起哪些人?这说明此时诗人身在何方?如此,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有了七成的了解。再如杜甫《春夜喜雨》,标题中的一个“喜”字透露出当时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中写夜、写雨、写花,无不渗透着喜悦的情绪。至于诗人为什么对夜雨如此欣喜,在进入具体阅读时,老师稍加点拔,学生就能心领神会。又如《游子吟》、《示儿》、《别董大》等诗作,标题都直接呈示诗歌的主题。
再次,看诗歌类型。古典诗歌根据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只要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而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阅读,就会对诗歌有更为便捷、更为准确的理解。比如咏物诗,它是以某一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其特点是“托物言志”;写景诗则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这叫“借景抒情”;而以凭吊古人或遗迹为内容的怀古诗,则多半表达诗人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惆怅。此外,还有送别诗、怀人诗、叙事诗、说理诗等等。一般情况下,我们从诗歌标题就可知晓其类型。如《别董大》的标题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有的则需从诗句中得知,如李白的《劳劳亭》。确认了诗歌的类型,我们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意向。教学《别董大》一诗,老师需要特别提醒学生的是,这首送别诗与一般送别诗所表达的依依难舍、缠绵悲伤的情感不同。它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有乐观豁达的情怀,这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看出。例如《竹石》显然是咏物诗,是“托物言志”之作。《竹石》是通过对竹石形象的刻画,表达诗人自己愤世嫉俗的心情和正直倔强的性格。而像苏轼的《题西林壁》,便是说理诗,重在理趣。老师只需让学生着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f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