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等学校传承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必要性和措施》,欢迎阅读!

高等学校传承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必要性和措施
〔关键词〕 高等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必要性;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转型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现代化技术的扩散,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夷平趋势,使得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
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地
为什么说高校的素质教育领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阵地呢?由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耳相传的文化艺术类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传承的措施来说,政府相关部门会指定具体艺术门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帮助这些传承人以传统的言传身授的方式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高校等教育系统作为另一种体系的传承者,与民间传承人在传承目的与方法论上既有重合,又有很大的区别。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同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部分。下面,笔者从目的、环境、方法三方面对高校教育机构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论证。
首先,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教育机构的目的各有偏重。民间传承人主要是一种技术传承,他们的目的主要有两点:培养非物质文化的实践者;保存好原生态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高校等教育机构的主要目的旨在让青年学生拥有一种“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生活在具体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的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更具体些说,就是建构“民族社会化”的主要部分。培养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觉”,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执行者。系统的、正规的教育是重要的社会教化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反映民族世界观、最贴切人们身心的文化。它往往渗透到普通人生活世界的各个微观层面中。这些文化或者艺术虽然大多属于“小传统”文化范畴,但却是某一社会成员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学习内容。非物质文化的意义,来自这个文化族群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的共享经验而达成的朴素集体认知,因而尊重这些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理解社区艺术、领悟宇宙想象是成为某一社会成员的身份标志。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理清各个地域、民族、社区的无形文化财产,是研究文化交流史必要的方法论。在全面梳理文化地图的基础上,青年人才能更进一步了解民族性格,正视自身的文化身份,建立民族自尊感。只有从这种感情出发,青年人才会尊重并且理解本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而能从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去自觉保存作为常人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活动与高校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环境有区别。前者主要在该文化的原生环境中进行,这个特点主要是为了保证某一具体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能够在活文化的情况下进行,以确保这种文化的原生性。但是,这种传承往往只涉及到单一的一到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比如,苏
州地区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一般只涉及到吴地的昆曲、评弹等。相形之下,高校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是在原生态生活方式或者环境缺失的情境下进行的,但是其优点则是,高校能够系统地搜集各地、各时、各类、各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能配合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系统、科学的纵览。这种全方位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青年人的文化自觉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科细分的视野下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局情况,对各专业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乃至对其专业的学习都有很大裨益。
最后,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工作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仅关注对某种小传统的文化艺术实践技术的传承,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个跨学科概念。有观点认为,在任何一所研究性大学,高校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具有更为理性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关注大量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研究它们的现状与发展情况,认识它们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尽可能从理论上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规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求深层次的理论支持;科学地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具体实践问题,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理性的指导。拿2006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说,推荐项目名单含 518项推荐项目,分属民间文学(32项)、音乐(69项)、舞蹈(36项)、戏剧(92项)、曲艺(44项)、杂技与竞技(17项)、美术(60项)、手工技艺(84项)、传统医药(6项)、民俗(61项)等十大保护类型。對于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资源而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仅仅是518项具体的艺术文化项目,而是涉及到文学(民间文学)、历史(艺术起源考古)、社会学(人文艺术发展与社会的互动)、哲学(神话的区域宇宙观)、化学(中药)、物理(杂技的力学研究)、天文学(气候谚语中的智慧)等各种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资源。与没有机构依托的民间个体传承相比,有更多国家支持的教育机构在跨学科合作研究上更有优点。这种整合型研究只有富有学术传统的高校教育机构才能胜任,高校能将各种学科的学者组织起来,其跨学科研究成果能达到对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全方位认知。从21世纪的新型大学发展前景看,在高等教育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教学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的重要作用。
此外,非物质文化教育在高校的扎根,对青年学生步入社会也有一定的帮助。法国教育学家莫兰提出在全球化复杂情境下,教育要给予学生适合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学会在个人之间、人民之间和种族之间,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及其情感。莫兰为此特别强调全球化、电子数码化和消费文化时代的人的精神匮乏,这表现在他们津津乐道、满足于自闭性的视听享受世界,导致新型的个人自我中心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直接冲击未来社会的人际间互爱关系的道德原则。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理解”。就是通过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引导学生能够“移情”地理解各种社群、各种时代的感情和生活。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往往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只有了解他们的生活内容,了解各社会阶层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只有激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呈现的社会记忆,学生才能从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中顺利进入现实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具体措施
中国高校和现行教育体制如何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教育功能,是摆在中国教育界面前艰巨而又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目前,已经有高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例如,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部分大学则针对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成立了地域性的科研机构,如新疆大学与新疆宝亨集团联手成立了新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新疆塔里木大学建立了与库车县共享的“龟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还有许多研究机构或高校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建立了人类学与民俗学学院,如西北民族大学;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都开始积极投入到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四川大学还建立了“985工程”所属的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更多的学者正在考虑立足于当下都市文化形态,从非物质文化的形成与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流行与接收、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与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如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即建立了“国际大都市非物质文化”的比较研究课题组。
但是,上述大都为学术科研点建设,就面对高校学生的非物质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还有待加强。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应整合到各个相关学科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去,作为文化艺术教育课程面向全校选修。以南京大学为例,目前该大学负责全校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已经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精品课程。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不能满足全校本科生的选课要求。针对这种现象,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首先,整合高校相应的院系,如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艺术学等相关部门,结合本专业理论进行课程建设。如,非物质文化艺术赏析;基本理论建设;非物质文化的政策、法律与文化伦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创新与扩散;非物质文化建设与当代社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与策略;非物质文化形态比较学,等等。
在除课堂教育外的实践方面,笔者有以下建议。组织相关学生社团(以兴趣或者专业为准)在课余时间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这些学习任务包括协助文化部门和政府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利用现代化的影视技术,科学记录和保存21世纪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开展调查、登记、摄像、录音、认定、建档等工作,以协助高校以及地方政府进行非物质文化学术资源库、文献库、数据库、影像资料库的整理和建设;进行田野案例研究;学习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M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