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药的基本知识》,欢迎阅读!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汇总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以植物药为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因而古代相沿把“中药学”又称为“本草”。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是指药物本身各自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若干特性。它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高度概括,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探索归纳出来的,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法治则等学说为指导,根据各种药物的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的用药规律。
四性
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古代称为“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仅是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寒凉属阴,而凉次与寒;温热属阳,而温次与热。药物的寒热温凉,不能通过人的主观感觉而感知,而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如石膏、知母能治疗大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证,便认为他们是寒性药;附子、干姜能治疗畏寒、肢冷、脉迟等里寒证,便认为他们是热性等。可见,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是药物作用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反应。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等作用,适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则多具有温阳、散寒、救逆等作用,适用于阴证、寒证;此外,还有一种平性,指药性平和,寒热偏性不明显,寒证、热证均可应用。但实际上仍有微温或微凉的区别,故习惯上仍称为四性。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性能、作用的概括。实际上,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
但是拘于五味入五脏的限制,
前人一般都将淡附属于甘,涩附属于酸,仍称五味。根据各自作用来看,涩味与酸味相似,而淡味与甘味完全不同。故临床实际药味划分为六种。
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甘:即甜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
酸:即酸味或兼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作用。
苦:“能泻、能燥”,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降逆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通利小便的作用。 药物的性、味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只有将药物的性和味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如麻黄味辛能散,性温能祛寒,故能发散风寒。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肌体上下表里作用的不同趋向而言。他对疾病的病机或证候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病势趋向有特殊的.调节作用。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上浮、发散;沉是下沉、渗利。一般来讲,升浮药都能上行向外,促进人体气机上行或达表,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祛风散寒、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则能下行向内,促进人体气机下行或内收,具有清热泻下、潜阳熄风、降逆止呕、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消积导滞等作用。 升降沉浮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重要意义,其基本应用原则是同病位而逆病势。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病势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浮;若病变下陷的,宜升而不宜降。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导致不良后果。 升降沉浮与性味有真不可分割的关系,寓于药物的性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i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