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献综述(张晓旋)》,欢迎阅读!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审知治理闽地的几个方略
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2009级历史学专业 学号:090103034 姓名:张晓旋 指导教师:陈桂柄
在八闽大地上建立着许多闽王庙,都是福建人民为了缅怀这位为福建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王审知,比如闽北居民立庙奉祀,号“白马尊王”,现在马祖还有数座“白马尊王”庙,为当地民间信仰神祗之一。此外,福州今亦存闽王祠,市区立有闽王塑像。而原汀州府管辖的“河源十三坊”(现福建省连城县和长汀县交界的十三个村庄——朋口、张家营、洋坊尾、文坊、马埔、黄沙、科南、上曹、下曹、甘背、吴家坊、洋背、城溪)一直开展轮流供奉闽王王审知。一个人能被奉祀,抬到神的位置,必是因为其所作的历史功绩。作为福建人,笔者有必要对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的过人之处论述,同时窥视当时还处于蛮荒之地的福建是如何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感染,如何在王审知的治理下,使福建社会经济从一片莽荒状态中迅速发展起来,更使福建由一个“蛮荒之地”一跃成为“文儒之乡”。追古思今,望眼看去,当代文化已成为地区经济的推动力,充分挖掘福建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福建经济的强大推力。
关于对王审知对闽地统治的研究,许多学者都在挖掘档案和其他原始资料以及外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欣士敏《王审知富国便民铸铅钱》(《财政金融》,2002年08期),作者认为,王审知为了军事和财政需要,也为了保护统治地区的利益。没有称帝,也没有年号。所铸钱文仅用“开元通宝’。“开元”有创始、首创、创造和开辟新纪元之意。从铸币材料来说。王审知的铅钱,在中国货币史上确实是首创之始。同时也起到了“国用日以富饶”的效果。杨娟娟《统合儒释:王审知治闽方略探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作者介绍了审知治阁期间,从闽人奉佛的实际出发,大力扶持佛教。推行统合儒释之治闽方略,以儒家为主,以佛教为辅,利用儒家与佛教思想的相通性以巩固统治。正是因为
王审知始终是将佛教作为治世手段、作为儒学的有益补充,正确地处理了儒释的关系.所以他虽大兴佛教,但却并未危及统治;相反,统合儒释方略的成功施行,形成“三十年间,一境晏然”的繁盛景象,极大地推动了五代福建的发展与繁荣。李乔《固始移民入闽对闽文化形成的影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10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唐末王审知两次率众入闽,由于移民人口数量较大,他们带去的中原文化也较当地闽越文化先进,加之王审知以统治者身份强力推行,使得中原文化在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语言、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王潮、王审知兄弟在儒学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则为福建儒学在宋代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关于王审知兄弟对福建儒学所作出的贡献,后人评价道:“王氏据有全闽,虽不知书,一时浮光士族,与之俱南,其后折节下士,开四门学,以育才为急。凡唐宋士大夫避地而南者,皆厚礼延纳,作招贤院以馆之。闽之风声,与上国争列。”作者认为,评价应该说基本符合实际。杨炎财的《连城“河源坊”轮流供奉闽王王审知》(黑龙江史志2009.19(总第212期)),作者论述福建连城“河源十三坊”逐年轮流供奉王审知的情况,并分析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生原因、特点、实质以及它的积极影响。“河源十三坊”的祭祀活动从创立到今已经延续了五百多年,这不能不说是民俗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必须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对待它们,在审视中分清它所带来的积极精神财富和随之而产生的消极精神糟粕,并在审视中理清自己对这一民间信仰的观念中的是非真伪,以求对其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以便批判地继承民间文化中有益于今天历史发展的思想精华,提高人们变革现实的文化素养,推动农村民俗文化向前发展。李志坚的《王潮、王审知兄弟治闽与中原文化的南传》(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9卷第1期2009年1月),作者论述王氏兄弟对福建的治理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人才等方面,这些措施为中原文化的南传提供了政治环境、物质基础、人才条件等,使得中原文化在唐末五代的福建得到广泛的。王氏兄弟十分注意对人才的吸引,使得大批的文人、儒士以及官宦参与到王闽政权。当时福建所聚集的人才,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从外地流人的士人;二是本地士人;三是南下的固始士人。对于士人,无论是福建本地还是外地流人,王氏兄弟都持欢迎态度。对文人士大夫大力招揽,尊崇有加。王氏兄弟在闽,“颇折节下士,开四门学馆以育才为意。凡唐宋士大夫避地而南者,皆厚礼延纳,作招贤院以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e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