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2022-10-05 17:05: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三百首: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欢迎阅读!
百首,月下,古诗,主人


古诗三百首: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赏析

借园是好友李晴江的寓所。诗人于乾隆二十年(1758年)的一个秋夜去借园访问李晴江,适逢“仆人坐月下吹笛“,乃赋此诗。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谈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充满着凄清的气氛,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尝,如饮醇酒,回味无穷。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仆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缘由,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愿象。它是借园仆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予。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展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衬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仆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缺乏,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在中国古诗中,笛声根本上都是幽怨悲伤的意象,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笛愁容尽梅花里“(白居易)……不一而足。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漂浮,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加了笛声凄怨的情韵。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仆人吹奏技巧却非常超群,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声响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暗香,与笛声交错往还,似乎笛声也具有了香气。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沉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完毕,才想起要与友人相见。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此联乃回应首句,当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最终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醉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非常安静;他们的衣襟被凉爽的窗露沾湿了,如同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对此已经领悟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到达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情,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表达了袁枚“凡作




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思索

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与借园仆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真挚的理解,请作简要赏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d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