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数伏-散文随笔-散文随笔》,欢迎阅读!

数伏-散文随笔|散文随笔
数伏-散文随笔
听人说入伏已经好多天,这些年墙上不挂日历,连初一十五也搞不清了。 在我们老家入伏不叫入伏,都说“数伏”。小时候不知道“数伏“算个什么季节,只听老人说从这天开始才算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不过我从来也没有过这样明显的感觉,我甚至觉得头天的太阳比今儿个还毒呢。
尽管数伏并不算个节气,但对于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意义却是非常重大,邻居大嫂常说:“伏水洗澡去毒的“,所以从这天开始,大人就不禁我们下水了。 我的老家是稻改区,到处沟河渠汊,出门十步就有水,不会凫水是件危险的事情。但奇怪的是,不论年龄大一点还是小一点的孩子,并没见过有谁专请老师教,可是一个个也都学会了凫水。
我所说的凫水就是你所说的游泳。游泳二字太过文雅专业,那个年代还不知这个词,我们说的很直白:洗澡。
记得明代大才子杨慎有一副对联,叫做“千年古树当衣架,万里长江做澡盆”,指的就是下河洗澡这件事。
数伏以后,学校已经放了暑假,我们的作业也并不多,但却需要参加劳动,那首《我是公社小社员》中有句歌词叫做“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 割草积肥是我们当年暑假的日常工作。不过写歌词的还漏掉了一件事,还有薅猪草呢。那时农村的粮食只够糊口,日常花销要靠母鸡下蛋和养猪卖钱。所以薅猪草是每天清晨必干的事情。早饭以后,一帮孩子再背着粪箕夹着镰刀下地去割草。
因为割草的人太多,靠近村边的田埂沟坡早已割得露出地皮,我们便把目标瞄向了大运河的对岸,那边全是庄稼地,方圆几里没有村庄。既然没有村庄,便也没有桥,想去对岸要么渡河,要么多转四五里路过桥。不过我们从未有过纠结,都是直接凫水游到对岸。
游过去很简单,一手把裤头、鞋子、镰刀举过头顶,另一只手在水里拉着粪箕,踩着水过去即可。回来的时候有些难度,一则青草必须把粪箕挤满装实,以免到水里松散掉。二是浸了水的青草很沉,须有两三个人合力托上岸,三则在水里必须用力向上拽住以免下沉。记得存文有一年游到水中央的时候粪箕就沉了下
1
去,当时大家都嘀咕水下有小鬼,吓得我们好多天不敢去那片水域。
运过来的青草我们就摊在河堤上晒着,时间早了再去割一趟,晚了就在水里泡一会,或者径直跑回家去,傍晚时分草已晒到半干,往回背更轻松。 我们村子水多,我家屋后隔一排房子就有条河,往南再隔四五排房子也是条河,我们称其为前海子。不过夏天我们从来不在这两条河里洗澡,因为这两条河里有鸭子,据说鸭子屎有毒,会让人身上起疙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条河里都有农家扔的垃圾,尤其是碎玻璃瓶碴。
当年的前海子就是村子的最南端,河那边就是菜园地和三、四、五生产队的打麦场。与打麦场隔一条小路有一个方圆百多米的大水塘,我们当地不称塘,都叫做坑,比如六队的沙坑,八队的莲坑,还有村西一队的窑坑,这处水塘我们就称做苇坑。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小洼。一提小洼,狭义的概念专指苇坑,广义的概念还包括苇坑四周的沟沟汊汊和农田。这一片地势低,每逢下大雨,这里都是一片泽国,是村子天然的排涝区。有一年生产队几个人一合计,动员社员利用冬季大会战的机会把苇坑改造了一番,把芦苇根铲掉,水塘深挖扩展,东西两端有水渠与老龙拱河相通,两水渠的桥下各用铁篦子隔开。挖出的泥土堆在水塘的中央形成一个长形池心岛,然后放上鱼苗,就变成了我们队的养鱼池。 还别说,自从有了这个养鱼池,不仅农忙季节能改善生活,过年的时候家家也能分到十来条鱼,而这个养鱼池也成了我们夏天的消暑圣地。
原本生产队也往这个池子里栽种过莲藕,因为我们嫌枝枝叶叶有毛刺,从来就没让它长出来过,一直以来这个大池子都是平展展一派水面。还因为当时养鱼是自然放养,没用过鱼饵,而鱼池连通着老龙拱河也属活水,这片水域直到我离开村庄的时候都很清澈。
不过这个养鱼池也曾让我们头疼过。因为害怕有人用网偷鱼,队里在水池中砸了很多木桩,我们扎猛子的时候头常常顶在木橛子上。伙伴们也曾一起下水往上拔,有的拔掉了,还有好几个砸的实在太深,拔不动。忘了是谁突发奇想,把第四生产队正在柳荫下歇晌的水牛解开牵到水里,把牛缰绳拴到橛子上,让水牛帮着拔。那头水牛被人赶着一圈一圈绕着木橛子转,谁想木橛子没拉动,牛头却不知不觉浸在了水里,眼看就要出大事,我们一帮人吓得四散奔逃。幸亏看牛人没走远,赶紧下水将牛解救了出来。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X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