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和古人的郡望称

2023-01-12 23:4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郡望和古人的郡望称》,欢迎阅读!
古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郡望和古人的郡望称

作者:暴希明

来源:《语文建设》2011年第06

郡望和郡望称是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经常会涉及的一个难点问题,不了解它,对有些问题就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从。如一些古代作家的籍贯,这部教材说是甲地人,而另一部教材却说是乙地人,这里往往牵涉到郡望。因此,有必要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了解一些郡望和郡望称方面的知识。

郡望,顾名思义,即郡中为众人所仰慕的名门望族。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汉魏六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郡是介于州和县之间的一种行政区划。指名门望族,也就是某一个地方最有名望的豪门大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些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门阀””士族”“右姓等,他们冠盖连绵,人才辈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很好的文化教养,但是这个时候姓和氏已经合二为一,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头百姓,人人有姓或者说人人有氏了,无法再像周代那样以氏明贵贱,因此,那些高门大姓的子弟,就在自己的姓前面特意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一般是郡),以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显示贵族身份,显示自己和同姓其他人的差别,这就是郡望。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感怀世事沧桑的著名绝句《乌衣巷》,诗中提到的王谢,就是东晋、南朝时最有名望的两大家族——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而琅琊和陈郡就是王氏和陈氏的郡望。在古代论及姓氏的书中,有一类就是以论郡望为主,《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郡望。敦煌出土文献中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记录每郡的望族。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一个姓也可以有多个郡望,如赵氏就有天水、南阳、金城、下邳四处郡望,其中又以天水的赵姓地位最尊,所以鲁迅先生在小说《阿Q正传》中论及阿O的籍贯时说: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

在官员选拔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郡望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异常重要。选拔官员时常常只论家世出身,不论才能品德,所谓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文献通考》卷28《选举考一>),出身于高门的±族子弟,即使无才无德,也可平步青云,而出身于寒门的庶族子弟,即使才德超群,也只能沉沦下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世离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左思《咏史>)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赵翼《廿二史史记》卷8《九品中正)),就是对这种状况的形象描摹。当时的士族和庶族之间,真的有如霄壤之隔,士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人为拓宽掘深士庶之间的鸿沟,他们和庶族不通婚,不共席,甚至不穿同样的衣服。南朝梁时已贵为河南王的侯景,为了抬高地位,挤进士林,曾经向皇帝请求与当时最著名的土族琅琊王氏或陈郡谢氏通婚,居然也得不到皇帝的支持,梁武帝对他说:王、谢门高,非其偶;可朱、张已下访之。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下,各地的高门望族,为了追溯家族起源,证明血统高贵,维护世袭特权,纷纷编制家族谱牒,朝廷也设立了专门管理和鉴别各州郡姓氏源流地位的机构,广泛搜集各地世族大家的姓氏谱牒,进行整理归纳,统称姓氏簿状,作为选官依据,各州郡的望族被称为郡望,长期受到尊重。当时的情况是,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樵《通志·氏族略》)。郡望成了上流社会的身份名片和金字招牌。所以清代学者钱大听说: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十驾斋养新录》卷12《郡望》)

到了唐代,门阀制度衰落,魏晋之时显赫至极的不少豪门大族,风光不再,但是,全社会对郡望的崇拜依然盛行。唐初,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卢、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通谓七姓。……陕西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沈括《梦溪笔谈))可见唐人对郡望门第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政治上的官位与荣禄。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士族李稹出身陇西李氏,常以爵位不如族望,官至司封郎中,怀州刺史,与人书札,唯称陇西李稹而不衔。唐人对郡望门第的崇拜,在婚姻上表现得尤为狂热。当时的公卿权贵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莫不竞求与山东高门望族互通婚姻,所谓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王溥《唐会要>834《企羡>)唐代诗人郑颢,出身荥阳郑氏,本已和范阳卢氏女定婚,考中状元后,恰逢宣宗皇帝为公主选婿,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时任宰相,就向皇帝推荐了他,但他不乐为国婚,从此和白敏中成了仇人。(《唐语林>7《补遗三》唐文宗曾想把两个女儿嫁入崔、卢等名门望族,这些家族闻讯后,多婉言拒谢,气得这位当朝天子愤愤不平地说:今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邪?”()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当时不少人都很讲究如何去追溯、攀比、显示自己祖先的族望,以出身于望族为荣。如果自己的祖先并非望族,也要想方设法与同姓的望族攀上关系,在谈到自己的身世时,故意不提自己的出生地,而称自己的郡望所在地。依据同样的思路,在与人交往时,为了表示敬意,为了使对方感到荣耀,满足对方的虚荣,也就不辨真伪,言王必琅琊,言李必陇西,言张必清河,言刘必彭城,言周必汝南,言顾必武陵,言朱必沛国,其所目何人?迁徙何至?概置弗问

上述情况,就是我们今天已很难理解的郡望和以郡望相称的由来。以郡望相称,即以古人郡望所在地的地名相称。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祖籍湖北襄阳,但他却每每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杜陵野老…‘杜陵老翁…‘杜陵叟等自称,别人也以杜陵称他,南宋诗人陆游就曾以崇敬的笔调写下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迹的诗句。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关中杜陵(今西安东南一带)的杜氏是名门望族,曾有民谣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声望之高。再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称昌黎韩愈,别人也称他韩昌黎昌黎先生,他的诗文由门人李汉编成集子后,也叫《昌黎先生集》。可他并非昌黎(今辽宁义县一带,不是现在的河北昌黎,现在的昌黎是金大定二十九年才设置的县)人,而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之所以称昌黎,正如朱熹所说亦若所谓言刘悉出彭城,言李悉出陇西者”(《朱子校昌黎先生集传》),昌黎是韩氏的郡望。我们现在称悍妒的妻子为河东狮吼,也和郡望称有关。据洪迈《容斋随笔》卷3《陈季常》载:陈懂,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喜蓄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陈季常的妻子姓柳(电视剧《河东狮吼》中说叫柳月娥),柳氏的郡望是河(柳宗元就被人尊称为柳河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Ph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