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良好家风是齐家之根本》,欢迎阅读!

良好家风是齐家之根本
《开学第一课》聚焦家风,关注父母在教育中的作用(《搜狐教育》2014年9月3日) 自2014年新春佳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以来,让久睡的“家庭文化”唤醒了,被人们遗忘的“精神脊梁”挺直了,即将被丢弃的“家庭核心价值观”找到了。
良好家风是齐家之根本,修身是阳光,家庭之德育,也是民风之血脉,更是社会风气之源泉,国治久安之基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相比较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特色是既不以个人为本位,也不以国家为本位,而是以家庭为本位,核心是重视亲情、崇尚德性、和睦关系,妙道在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而是扩展至家国天下。“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加之“文革”“破旧”思潮,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畸形现象,以致改革开放后,北漂南进庞大队伍的城市迁移,导致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家庭观念逐渐淡薄,家风弃之如敝履,失落了精华的家庭“精神乐园”。
近年来,有关富而不贵,以及“富不过三代”的话题,为有些人焦虑和乐道。这应该从家风上寻找一定原因。富是指物质、钱财,而贵是指素质、教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决定了其一生的走向和发展。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和财富观。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家风建设和传承的优秀文化传统。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谆谆告诫,长辈们一定要“以德业遗子孙”的金科玉言;郑板桥临终教子:“滴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的肺腑之言;林则徐教子诗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的警世之语。以前人们常用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春联,牟氏庄园黑漆大门上雕刻的“耕读世业,勤俭家风”对联,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撰写的一副对联教育孩子:“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这些,无不浸透着家风的润泽。
近观现今,很多贪官腐败分子的堕落起点,正是始于家庭这道“防火墙”失去效力;不少孩子不忠不孝,自私贪婪,有的走上歪路邪路乃至不归路,也是始于家风的败落和遗失。 “成才先成人。”家风是无形、潜在的,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自动“调节器”,更是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家风是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家风是贯穿人一生的德育课,由家庭长辈言传身教,一脉相传。大到爱国情怀,小到餐桌礼仪,待人接物,家风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含,它像血脉一样深入骨髓,刻入脑海,伴随人一生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今天我们倡导好家风,希望子孙后代在家风的影响下,沐浴中,形成社会健康的评价体系,让人们回归正常的信仰追求,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忠孝两全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于国于家,幸莫大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