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01-08 07:39: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欢迎阅读!
城市建设,困境,对策,智慧,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陈俊洁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12



陈俊洁

近几年,我国多数城市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希望以此来提高城市的科学管理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应用”“重模仿、轻研发”等方面。上述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鉴于此,通

过实地调研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应积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对策和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实现城市各个功能模块协同联动和无缝连接,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效果,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更舒适的城市生活。近几年,我国政府也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多个省、市都已经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希望以此来提高城市的科学管理水平。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普遍的突出问题急需解决。

一、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重项目、轻规划”,沿袭传统建设思路

准确认识和把握智慧城市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少数项目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就竞相上马、立项施工。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不够深入。一是对智慧城市认识不到位。对究竟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城市,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二是对建设的目标不明确。多数时间是在争先恐后地学习其他地市的做法经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少数项目成了“面子工程”。

(二)“重建设、轻应用”,缺乏市场导向

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有的项目为了追求科技前沿和名声,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容易量化信息基础设备,以领先性的产品技术彰显建设成果,但却忽视市场需求,忽视了市民基本需求,导致系统功能与市场实际所需相去甚远,市民对相关的操作使用也一无所知。这导致了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部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重模仿、轻研发”,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涉及到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项技术,在这些关键技术上是否能够突破,直接决定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和高度。受传统产业多、高校数量少等条件的限制,在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品研发等方面有先天缺陷,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储备不足,产品多依赖于国内大型科技型企业,这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资源匮乏

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情况看,研究人才非常匮乏,政府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智慧城市方面研究机构,也没有专门引进这方面的专家和人才。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产业的支撑,从目前看智慧产业人才比较缺乏,是比较明显的短板。一是缺少新兴产业的有力支撑。二是一些企业家缺少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了解,不愿或不敢进行智慧产业投资,导致智慧产业发展较慢,人才的聚集效应不明显,智慧产业应用型人才无法引入。




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方案

第一,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是智慧信息系统工程长远发展的整体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其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从目前情况看,智慧城市在顶层规划方面,还需要请著名的研究机构和专家,从建设目的、实施方案、系统架构、技应用、功能模块等方面重新进行定位和设计,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实施战略。

第二,科学制定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从功能和服务对象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可以被分为智慧基础设施、公共交换平台、智慧应用体系、基础数据库、保障体系、产业体系等六个子项。总体框架内各个子项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尤其是基础设施和数据库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是目的,应用体系的使用是途径。组织、政策、标准、资金、人才是构建的保障,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体现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模式创新、产业升级、能源节约的智慧发展要求。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框可参照以下思路(见下图):







(二)强化根基,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动力

第一,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平台。

一是要推进硬件设施资源共享和集中管理。政府各部门及单位原则上不再新建自有机房和购买大型服务器设备,要充分运用政务云模式,统筹运用各单位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加信息的高效率、高性能的运营管理。二是要建立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出台政务信息管理共享办法,规定好各级、各部门在信息共享中的角色、义务和责任,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一步实现市直部门与区县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充分实现市、区县、乡镇之间信息的高效、有序共享。

第二, 完善公共信息安全体系。

公共信息安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在建立好信息综合指挥中心后,要从技术指标、基本设备、法律法规等方面,量身打造适合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安全的方案,在数据备份及时更新、全方位安全监控、监测平台搭建等方面实现有序管理。同时,把行政服务中心的


政务系统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建立风险等级保护和风险预测工作,定期开展全市范围内的信息安全监测和巡查活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资源

第一,加快智慧城市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国内知名专家。从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好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开办智慧城市骨干人才培训班、领导干部智慧城市专题培训班,尽快提高相关领导和人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尽快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

第二,大力培养智慧产业人才。

积极推动智慧城市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园区和以智慧产业为依托的人才平台,并尽快建设一批以信息产业为主的博士科研工作站,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打造智慧城市产业人才制高地。对杰出的产业人才、优秀的技能人才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宣传模范典型,逐步形成事业需要人才、人才服务事业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因势利导,以创新的思维引导智慧城市发展方向

第一,创新项目的投资、运营模式。

公司化运营模式是现代项目运作的有效方式。为了创新运营机制、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加快系统与平台的软件升级,建议采用“公司化的运作+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而不适合使用“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实行专业化公司运营,既可以提供专业化的内容业务服务,也有利于管理服务转型为市场化机制。

第二,科学设计促进市场化运作的政策体系。

一是创新投资建设政策。对不同性质的项目,可以有不同的投资模式。对政府公益类项目,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可以由政府组建国有公司直接投资;对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项目,以国有公司为主,吸收各类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市场投资,要由专业业务网络服务公司代建代管,并在运营以后的收益中逐年回收投资。二是优化相关财税政策。建立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资金,扶助智慧城市主导产业的重点开发、建设及产业升级项目。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王兰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AD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