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欢迎阅读!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
著名历史与社会教学专家 胡江平
一、全面掌握核心知识,奠定《历史与社会》学习基础
《历史与社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传统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族精神、和谐社会(民族团结)、民主与法制、公民权利义务、文化教育、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创新与改革、祖国统一、对外开放与国际关系等,对这些核心的知识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应该抓住五个“W“和一个“H” 这六要素来掌握。即:什么事件(What,,何事)?事件涉及的人物(Who,何人)? 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 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何故)?结果影响如何?(How,怎么样)?。只有全面掌握了核心知识的内容,才能奠定《历史与社会》的知识基础。
二、注意从显性知识中挖掘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就是在教材中直接提到的。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依法治国、环境保护问题等。隐性知识就是与这些知识紧密联系并由此延伸和升华的部分。如“简要说说深圳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优势”,这就通过对外开放与交往这一显性问题,来考查深圳特区政治、经济、文化发的成果的隐性知识。又如:“30年来,深圳特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深圳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时注重了什么转变?这些转变体现什么发展战略?”这就考查了对我市市情的客观认识任以及如何以科学发展观解决深圳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知识与能力。
三、关注现实生活和时事热点,融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于一体,弘扬人文精神 关注现实生活和时事热点、凸显社会实践和人文精神,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特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的条件和意义;世博会与工业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近期国内外频发的地震灾难(自然灾害发生的区域及在救灾过程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灾后重建);西南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灾害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从灾害的发生联系到对环境的保护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感度,把学习溶入生活,把知识生活化,以科学发展观、人
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的现代意识,来认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以提高公民责任意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提高“利用图、文、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历史与社会》学习强调考查“利用图、文、表获取信息”的能力,要主要强化以下能力的训练:1、从题目的表述中理解考试要求,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2、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2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