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

2022-08-10 02:1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典诵读》,欢迎阅读!
诵读,经典


浅谈初中阶段如何落实“经典诵读”

永州市 江华县 江华创新实验学校 王美香

近十几年来,“国学热”的掀起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这说明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识到了“国学”的重要性。而国学中的精粹就是经典,经典诵读热在小学现在也正开展地如火如荼,陈琴老师的“素读”就是最成功的、最有益的尝试。

2011版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要高度重视积累的要求,由此可见,经典诵读初中阶段也是势在必行。但因为中学生和小学生在兴趣、时间、课业负担及心理等方面的区别,中学阶段的“经典诵读”的开展似乎还没有小学阶段开展地顺利,那怎么才能在初中阶段将“经典诵读”落到实处呢?

众所周知,所谓“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而“经典诵读”对中小学生在为人和学习上能产生重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它既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又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既能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又能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是强化学语文素养积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的问题是对于没有养成“经典诵读”习惯的中学生,我们该怎样再来调动他们阅读经典的兴趣,我已在初中教学了三年,就这三年浅薄的经验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开设阅读课,激发学生兴趣。

在七年级下期,我们学校顺应潮流,增设了阅读课。一开始,我觉得阅读课很轻松,仅仅就是布置学生看书。仅仅试了两节课就发现这种“放羊式”的阅读课没有效果,看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流行的漫画、言情、玄幻等。于是,我又给他们布置任务,要求他们阅读“经典”可一周后我又发现有的同学丝毫提不起兴趣,有的同学感觉无从下手。于是,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商量,为了让学生能与经典携手,我们首要做的事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些有关于“国学”的趣味题目,包括名人故事、典故来历、成语出处、文学故事、谜语对联等等,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老师再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经过几个星期的实



1




践,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二、举办读书交流会,以点带面。

在学生有了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我给十几位兴趣浓的同学布置了新的任务,让他们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内容不限,当然最好是经典)进行阅读,并就该如何阅读进行了指导。两周后,在班上,我举行了经典诵读的读书交流会,仿照中央电视台节目《我的一本课外书》的形式,请这些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些同学的发言很精彩,《我喜欢的宋词《领略三国的忠义》《我眼中的猪八戒》看到台上同学的侃侃而谈,台下同学在互动之余羡慕不已。趁热打铁,我又给其他同学布置了相关的任务,每一个月举办一次班级的读书交流会,让同学们在这其中找到乐趣,找到阅读的满足感。这样的活动我觉得也可以推广到整个年级至整个学校。在他们的推广和带动下,势必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经典诵读”的队伍中来。

三、朗诵引领,增强兴趣。

在七年级上册开学不久,我就将初中阶段要求背诵的60篇古诗词印发给了学生,要求他们背诵。一发下去,学生被惊得目瞪口呆,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给他们做了一些工作,当成任务安排了下去。

陈琴老师在小学推广吟诵,确实,古韵古味的吟诵能加强孩子的记忆,将枯燥的背诵转化为有趣的“歌唱”但中学生不是很喜欢这种吟诵,觉得害羞,不敢开口。我只能另辟蹊径,偶然的一次朗诵让我找到了道路。记得那次我在班上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不错的朗诵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朗诵兴趣,热情高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事实上,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在朗诵中,我们能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熟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快乐。尤其应该推崇大声诵读,初中生通过大声诵读,能巩固记忆,诵读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能积累一些语句、语段,在积累的同时也汲取到了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的品味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用这种朗读的方法,我们就在课前的几分钟里,背熟了岳飞的《满江红》,李慎的《临江仙》《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苏轼的《江城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

2




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四、身先士卒,与生同背。

对于短的诗文,学生的背诵热情高涨,极有成就感。可是一旦碰到较长的诗文就容易产生退缩心理,为了克服学生的这种心理,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身先士卒,与生同背。记得那是教《陈涉世家》这一课,很多同学一翻开书就打起了退堂鼓,这么长,怎么学?为了激励学生,我决定先范背,告诉他们这没有什么难的。果然,学生听得特别认真,等着挑我的错呢。虽然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小小的差错,但背完后,掌声响起,学生从中找到了信心,最终,全班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所以,我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中来。对于较长的难背的诗文,我都与学生齐读共诵,我要求学生会读的,我跟着学生一起读,我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五、组织活动,延续兴趣。

人都会有审美疲劳,学生也容易对一件事产生厌倦,这时就需要有一个让学生展示、炫耀的舞台来延续他们的兴趣。结合实际,可以一周或一月安排一次经典诵读展示课,轮流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上台展示。这种展示,既可以是班级,也可以是年级,甚至全校。活动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多背、多记、多积累。

另外,学校下发的湖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天天诵读》一书也被我运用到了课堂上,每天每节课前要求同学们诵读(齐读、对读、自由读各种方式均可)坚持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收获很不错,不仅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积累,而且诵读后大家的精神饱满,有利于该堂课的学习

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作用已毋庸置疑,我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不断探索和努力,将经典诵落到实处。我也坚信,只要坚持,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让经典成为当代初中学习和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经典即人生》陈琴、华一欣著,中华书局出版。 2《浅说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QZ.html

相关推荐